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完整word版)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9 1:00:5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 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 3.学科编码:020202

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

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

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

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

力布局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以及区域政策五大部分进行展开。

绪论介绍了区域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域经济主要特征等。第一章介绍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

生产力布局理论,主要包括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生产要素、不同的区位理论,目的是要解决生产力布局的基本原则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在第三章、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和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目的是要解决区域经济是如何增长以及经济结构如何演进的问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它包括本教材的第五、第六、第八章,主要介绍了区际竞争与合作、区际收入差距、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目的是要解决区域间对资源要素的竞争、要素聚集强度导致的收入水平差异和资源环境问题。

城乡统筹理论,它包括第七章,主要介绍了城市化、乡村经济以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区域决策,它包括第九、第十章,主要介绍了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政策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四、主要教学内容(分章节介绍)

绪 论(4学时)

一、基本内容和主要目的

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区域的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块状特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区域概念、区域经济特征、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主要为初学者提供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况。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区域概念与类型

区域是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以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强度来划分的某一片地区。区域可以划分为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和功能区。

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同质区域和功能区域 2.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古典区位理论;新古典区位理论;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研究。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改革开放前:区域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改革开放开始到20世纪90年前: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到十八大之前: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活动获得蓬勃发展阶段;

中共十八大以来:实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协调;区域决策。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的自组织能力;区际分工与联系;地域结构演进;政府调控。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本学科的研究奠定世界 观和方法论基础;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区域经济学研究必须做到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1.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 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和技术溢出的局部性 2.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内生力量促使形成区际差距; 区域经济总存在要素快速聚集期; 区域经济具有路径依赖特征;

产业聚集导致的经济租金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区域经济政策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重点和难点

第一个重点是如何理解区域概念的问题,尤其是理解连续空间、离散空间以及同质区域和功能区域的划分及其区别;第二个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第三个重点是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和区域经济的特征部分。

本部分的一大难点是区域概念和区域类型分类问题。空间分类的不同,其研究内容和相应的理论也不同。连续空间是无边界的实体空间,在这种空间中考察的是具体事物之间的实际距离和运输成本,因此与这种空间相关的理论就是区位理论。离散空间是有具体边界的实体空间,因此在这种空间中研究的是内生要素如何促使区域经济增长(对同质区域而言)以及如何利用外生要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对功能区域而言)的问题,因此与这种空间相适应的理论就是各种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这种理论与区位理论是不同的理论。

第二大难点是六大块状经济特征的理解。理解这种块状经济特征的关键是理解促使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三种效应,即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以及市场拥挤效应(三种效应的解释可以参考第二章第二节的第四部分)。

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2学时)

一、基本内容和主要目的

区域经济学理论是指有关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部分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

1.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的思想 2.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3.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形成 1.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3.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 4.城乡统筹理论

5.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 1.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完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顶层设计,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强调跨区域发展,以经济带建设构建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 坚持主体功能区制度,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 2.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构建完善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

搜索更多关于: (完整word版)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的文档
(完整word版)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j7h96lhkd8uhsm07tfq670et7c1ze0175c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