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作品和赞美秋天的作品来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接着再引导学生按照《天净沙?秋思》的形式,用《故都的秋》的意象和意境来仿写一首词,既加深学生对篇散文所用意象和所创设的意境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仿写能力;而正确理解散文所运用的意象和所创设的意境能力以及仿写也不正是中、高考要考查的内容吗?
在当堂训练这一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运用本节课要求重点学习和掌握的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表现手法写一段文字,描写“靖西中学的秋天”;重点突出“秋色、秋味、秋声”,而且要求写得生动形象,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得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这样一来“当堂训练”这一环节既巩固了刚教的散文阅读理解中抒情方式鉴赏和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扩展语段的能力和正确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不也中、高考要考的内容吗?
在课外作业设计中,我让学生借鉴真篇散文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南国边陲小城的秋天”为题写一篇作文,实际上既使这篇散文所学内容再次得到巩固和实现知识迁移的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写作不也是中、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吗?
(4)是关于“课堂导入”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有的老师重视得不够;课堂导入是为本节课蓄势,课堂导入导得妙,这个势蓄得好、蓄得足,接下来的爆发力就够猛;反之,则会影响本节课的效果。
“课堂导入”要紧扣本节学习的目标和重难点设计,力求言简意赅、有鼓动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热情等,而不能迎合学生的趣味,弄一些与本课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更不能迎合个别学生的庸俗趣味,为博得学生一笑,而出现粗俗低级的内容,如果这样的话就大错特错了。
11
我在《故都的秋》的课堂导入中,也只是说:“秋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并为之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秋天上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然后列出学生初中时学习过并要求背诵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山居秋暝》,让学生一起背,很快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话锋一转,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到即将要学习的《故都的秋》,既显得水到渠成,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课堂教学应该是活跃、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从平时的每一篇课文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以我们语文科独特的教学艺术,充分挖掘每篇课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潜力。每篇课文都腾出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相应文体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该做练习做练习,该读的读,该背的背,该唱的唱。老师千万别从头到尾自已包场,从头到尾自已包场老师自已辛苦了不说,还把对学生进行相应文体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时间白白耗掉了。
由于每节课我都坚持做到先指导学生预习,所以上课时,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感觉语文学习很轻松,平时只要勤背一背我发的资料里面的内容,勤做配套练习,语文成绩提高看得见,可以说立竿见影。因此每学期学校做教师教学反馈的时候,领导问学生,每天最期待上什么课?全班学生齐声回答:每天最期待上语文课。领导又再问,感觉哪科学得最轻松,全班学生齐声回答:感觉语文学得最轻松。每天我上的每节语文课都是书声琅琅,掌声不断;与其它班沉闷课堂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