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进行修正。重点是将国家级公益林小班与林地“一张图”的林地边界,以及各生态区位的区划范围边界进行对照修正,确保国家级公益林小班边界与林地“一张图”的林地和非林地界线、以及生态区位的区划范围边界一致。
林地范围内的国家级公益林小班边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区划和纠正。但一个小班同时跨两个保护等级的必须按照林地“一张图”中不同林地保护等级的界线进行小班划分。
(三)落实林地保护等级
从与国家级公益林对应的林地“一张图”小班中提取“林地保护等级”,用以确定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等级。要做到一级国家级公益林与林地“一张图”中的Ⅰ级保护林地一致。
(四)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内外界线
依据各地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确定的工程区实施范围,确定工程区内外的国家级公益林。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实施范围之内的小班在“SF_TBQ是否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中填写“1”,不在实施范围内的填写“2”。
(五)落实退耕地还林小班
退耕地还林指1999年以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中退耕地上营造的符合国家级公益林区划范围和标准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以现有国家级公益林矢量数据为基础,对照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资料,必要时开展补充调查,识别国家级公益林中的退耕地还林小班。属于新一轮(2014年后)退耕地还林的,在“SF_TGHL
13
是否退耕地还林”中填写“1”,属于上一轮(1999—2006年)退耕地还林的,填写“2”,不属于退耕地还林的小班填写“0”。
对属于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的退耕地还林小班,还须在“TGHL_ND新一轮退耕地还林年度”中填写计划年度。
(六)确保重点因子准确
在核定属性因子过程中,要确保生态区位(到具体名称)、面积、土地权属、地类、林种、起源、是否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是否退耕地还林等重点属性因子的准确性。必要时应当开展现地补充调查。
(七)建立矢量数据库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级公益林基础信息数据库和需剔除的国家级公益林小班信息数据库。上述两个数据库均为shp格式的矢量数据,其数据库结构见“二、国家级公益林小班属性表数据结构”。其中:国家级公益林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名称为“省名_jcxx_上报年度.shp”,需剔除的国家级公益林小班信息数据库的名称为“省名_tch_上报年度.shp”。
需剔除的国家级公益林小班信息数据库包括非林地小班中处理意向为“不保留”的小班、不符合区划范围标准的小班和已经改变林地用途但未核减的小班。需剔除的国家级公益林小班信息数据库以外的小班数据构成国家级公益林基础信息数据库。
(八)统计报表
表1-3由国家级公益林基础信息数据库统计产出,表4由需
14
剔除的国家级公益林小班信息数据库统计产出(统计报表样式见表1-4)。统计报表的名称为:
表1:省名_国家级公益林基本情况统计表_上报年度.xls。 表2:省名_国家级公益林面积按生态区位分地类统计表_上报年度.xls。
表3:省名_现状为非林地拟保留的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统计表_上报年度.xls。
表4:省名_国家级公益林需剔除面积统计表_上报年度.xls。 (九)成果上报要求
各省(区、市)于2017年12月31日前以正式文件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国家林业局报送国家级公益林区划落界成果。正式文件中要简要介绍全省(区、市)原国家级公益林区划落界情况,更新后现有国家级公益林总面积、需剔除的国家级公益林面积及其分权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等情况,需剔除国家级公益林形成的原因、责任及其处理情况等,并在文件中注明数据资料的文件名称、最后修改日期和文件字节数。
需要上报的成果材料包括shp格式的矢量数据(包括更新后的国家级公益林基础信息数据库、需剔除的国家级公益林小班数据库)和统计报表。
四、统计表格式
随文件上报的基本统计表样式见表1- 4,各地可根据需要自行统计汇总其他统计表。根据国家级公益林管理习惯,统计表中
15
面积单位统一采用“万亩”。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