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3.1.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在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了解把实数系扩充到复数系的过程,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以及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合情推理、合作交流及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主动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数系扩充的过程,对复数概念的理解。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材简析:
首先简要地对自然数系扩充到实数系的过程作了说明,通过解方程x2?1?0的需要,引出虚数单位i,从而将数的范围扩充到复数;然后介绍了复数的有关概念,并指出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由于学生对数系扩充的知识不熟悉,需对学生多作引导,课后通过阅读材料向学生介绍一些数的发展过程中的科学史;特别要抓住a?bi这一标准形式以及
a,b是实数这一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复数的概念和解决有关复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温故:
①从实际需要推进数的发展
自然数
表示量与量的比值(如正方形的边长与它的对角线长的比)?????????????????整数
有理数
无理数
②从解方程的需要推进数的发展
负数
分数
无理数
二、知新:
1. 知识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一元二次方程x2?1?0没有实数根。
思考: 我们能否将实数集进行扩充,使得在新的数集中,该问题能得到圆满解决呢?
2.类比引进2解决方程x2?2在有理数集中无解的问题,引入一个新数对i作出说明: (1)i2??1;
i,并
(2)实数可以与 i 进行四则运算,在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的加法与乘法
的运算律(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仍然成立。 这样就会出现许多新数,如2i,3?i等。 3.给出复数的有关概念
形如a?bi(a,b?R)的数叫做复数。
全体复数所成的集合C叫做复数集,即C?a?bia,b?R。
复数的代数形式:通常用字母 z 表示复数,即z?a?bi(a,b?R),其中i叫做虚数单位,a与b分别叫做复数z的实部、虚部。
讨论:复数集C和实数集R之间有什么关系?
????实数 b?0复数z?a?bi?
虚数 b?0当a?0时为纯虚数????
虚数集
复数集
实数集 纯虚数集
探究:1.说明下列数中,那些是实数,哪些是虚数,哪些是纯虚数,并指出复数的实部与虚部。
2 2?3 0.618 i 0 i2 i1?3 3?2i
7
2、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若a,b为实数,则z?a?bi为虚数 真 (2)若b为实数,则z?bi必为纯虚数 假 (3)若a为实数,则z?a 一定不是虚数 真
例1 实数m取什么值时,复数z?m?1??m?1?i 是
(1) 实数?(2)虚数?(3)纯虚数?
解:()当1m?1?0,即m?1时,复数z是实数。 (2)当m?1?0,即m?1时,复数z是虚数。
?m?1?0 (3)当? 即m??1时,复数z是纯虚数。?m?1?0课堂练习一: 当m为何实数时,复数 z?m?m?2?m?1i
2?2?m?1或m??1是 (1)实数 ? (2)虚数 ? m?1且m??1(3)纯虚数 ?
m??2 4. 如果两个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复数相等.
?a?c若a,b,c,d?R,a?bi?c?di??
b?d?例2已知?2x?1??i?y??3?y?i,其中x,y?R,求x,y
解:根据复数相等的定义,得方程组
?2x?1?y?51??(3?y)?x?,y?4. 解得
2课堂练习二:
1.已知?x?y???x?2y?i??2x?5???3x?y?i,求实数x,y的值. x?3,y??2
222.若2x?3x?2?x?5x?6i?0,求实数x的值. x?????2
三、小结 :
虚数单位i的引入
复数的代数形式: z?a?bi(a,b?R) 复数的实部 、虚部 虚数、纯虚数
?a?ca,b,c,d?R,a?bi?c?di?复数相等 ?b?d?四、课后作业: P106 A组第2题
思考:1.复数能比较大小吗? 不能 2.方程x2??1的根是什么? ?i 五、板书设计:
§3.1.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1. 数系的扩充 例1 练习1 2. 引入i …… …… 3. 复数的概念 例2 练习2 4. 复数相等 …… …… 六、教后记:
本节课我在45分钟内完成了规定的教学内容,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上完这节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过程回顾:在由自然数系扩充到实数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解方程
2
X = -1,在老师引导下,类比解方程x2?2而引进无理数2,全班学生经过讨
论,引进虚数单位i,非常轻松地进入了新课,然后给出复数的有关概念。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积极讨论和参与体验。终结阶段:一起总结本节课,作业分为巩固性和发展性两类。
2、成功之处:课堂上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充分的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实效很好。
3、不足之处: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有效时间较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