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古代汉语期末期末测试卷及重点复习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9:18:4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古代汉语》总复习

一.名词解释

1.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指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

或兽甲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祭祀、征战、天时、年成等方面的占卜结果及事后吉凶的应验。

2. 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周以前铜也叫金,

所以范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就叫金文或吉金文字。

3.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楷书从“八分”汉隶直接演变而来。它既便于书写,

又易于辨认,成为流传至今的正式字体。汉字由隶书发展为楷书,是汉字形体的第二次重大变革。

4.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草书始于汉初,《说文解字》中说:“汉兴,

有草书。”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5. 象形:所谓象形,就是画出所要表达实物的形体,字形随着物体形状曲折婉转而成,“日”

“越”就是这样的字。象形字出现得最早,它是创造汉字最原始的方法,成为汉字构形的基础。

6. 指事:是指一看可以识别大体,仔细观察方可发现意义所在,“上”“下”就是这样的

字。指事字是用在象形的方法难以表示事物特点的时候,利用标注记号的方法指出所表示事物的要点。

7. 会意:所谓会意,就是比并几个字的形体,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的意向,“武”

“信”就是这样的字。

8. 古今字:是一种分化字,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为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

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 本义: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10. 引伸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

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11. 传注体:是注释古书的一种体例,是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常用的名

称有“传”“注”“笺”。我国古代儒家典籍有“经”和“传”之分。“经”指古书原文,“传”是指后人作的注,又叫“传注”

12. 集解体:是汇聚诸家注释的一种体例。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

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解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13. 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

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14.

15. 用典:也叫“稽古”,“引用”的一种,指的是援引典籍中的历史故事与言论来证明自

己的观点或表达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从形式上,可分为明用和暗用。从用典的内容和意图上,可分为“正用”“反用” 16. 委婉:又叫“婉曲”“折绕”,指的是由于某种需要,不直接说出本意,而用含蓄曲折

的方式表达的修辞方式。 17. 互文:即“互文见义”,又简称“互见”“互言”“互辞”,指的是前后几个句子或词组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在意思上互为补充和呼应的一种修辞方式。

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是古文今译中最接近于原文的一种译法。要求忠实于原文的字、词、句,做到三落实,句式,语气也应大体和原文一致。 意译:是不拘于原文的具体字句,侧重于从整体上传达原文的意韵的一种译法,即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去翻译。

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的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诗歌。唐代人就将这种新产生的诗叫今体诗或者近体诗,而将不讲究格律的诗歌称为“古诗(唐人又称之“古风、往体”)”。格律诗又可细分为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律诗又分为七律、五律和长律(排律),绝句又分为七绝和五绝。所谓“七”、“五”都是就每句字数而言。

七绝:七言绝句的的简称,是律诗体的句数上的格式表现。 古绝:古诗体对句数没有限制,如《诗经》《古诗十九首》等,古诗体也有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的诗作,被称为“古绝” 古风:

隶变用横、竖、撇、点、捺等笔画转写隶书所发生的变化。表音文字:用数目不过的文字及字母表示一种文字里有限的音位和音节,从而标识语言中词语的声音。一定的音又一定的字母来表示,一定的字母又表示一定的音。: 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连绵词:

27.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

中祥符元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 28. 《说文解字》:即说解文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著。“文”指独体的文字,“字”

指合体的文字。 29. 入声: 30. 近体诗 31. 粘对:“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个字

相同。即:第三句和第二句相粘,第五句和第四句相粘,第七句和第六句相粘。 “对”就是同一联中要平对仄,仄对平。 32. 仗对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对偶有句中自对和上下两句相对。诗歌中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33. 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

完全可以同时归入技巧类的谐趣联。

34. 流水对:也叫串句,指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上下联有承接,

假设,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

35. 如字:这是指明异读词读音所用的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读音,其中表示本义的

读音叫本音,其余的读音是变读。“如字”告诉读者,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这个字要读本音。

36. 并提:又叫“分承”“合叙”,是将两句话中相同的部分并在一起,合起来叙述的一种

修辞方式。

37. 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

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8. 平仄:是古人在诗赋韵文写作中利用声调升降变化造成音律和谐而对声调的一种分类。

二.造字方法分析

海豆牧雀喂莫取刻股短即牢 取采江木短末 江上涉 亦本及 河枫译

三.文言词语解释,如解释“亡”字并翻译句子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亡”:

译: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译:现在逃跑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亡”: 3.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亡”:过世,死亡。 译: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又不团结, 4.诸候之所以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亡”:

译: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

译:生产东西需要时间,而使用起来却挥霍无度,这样一来,财物和人力都必然用尽。

四.再如填入适当的词并翻译句子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译: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指秦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2.读其书(未 )毕,齐军万弩俱发。译:(庞涓)还没完全看清(树上的)那一行字时,

埋伏在山林中的齐军,万箭齐发

3.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译: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养活。

4.吾长(见 )笑于大方之家。译:我必定常会被修养高懂道理的人耻笑。

5.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译: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

五.填入适当的否定副词并翻译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译: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 )得则死。译:一篮食物,一碗汤,得到就能活下去,

得不到就会饿死。 3.子曰:“由以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译: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 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4.吾(非 )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译: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

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5.(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 )惮改。译: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6.昭王南征而(不 )复,寡人是问。译:昭王南巡而未能返回,这是我要向你质问的. 7.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译: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8.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译:君主仁慈,就没有不仁慈的(子民),君主重义,就没有不重义的(子民) 9.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译: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六.划线的词的词性,并译成现代汉语或分析句子结构

1.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

2.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3.公亦尝闻天子之恕乎?

4.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5.朱公长男固请行。

6.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7.夫子当路於齐。

8.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9.太后之色少解。

10.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也。

11.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12.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七.介词、连词用法分析并翻译句子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4.先生不羞,事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5.文以五月五日生。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7.太后盛气而揖之。

8.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9.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

古代汉语期末期末测试卷及重点复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jb9i9bbx66k2th1y0tu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