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引言····························2
第二章 地层及构造层····················2
第三章 构造特征························4
第四章 构造发展简史····················8
第五章 结束语··························9
参考文献·······························9
附图I 金山镇构造纲要图 附图II 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 附图III河北村地区正断层剖面图 附图IV 陵庄侵入岩剖面图
第一章 引言
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由比例尺知图区面积约192平方千米,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主要山峰为:孤峰、奇峰、雨峰、伏牛山等,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最低点为河北村小于800m。;该地区地势较为平缓,山峰、谷底落差不大;水系较发育,有1条干流,2条一级支流,5条二级支流。各支流的大体流向为由北西往南东。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北西高南东低,从山峰的高度也可以判断出图区地势为北西高南东低。
金山镇地区人口4万,分布于王庄、安村、王家庄、河北村、金山镇等。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村镇主要分布于这条河即其支流附近。该地区经过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褶皱和断层以及岩浆岩体的侵入: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5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
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为编制《金山镇地质构造纲要图》,《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和《河北村地区正断层剖面图》及《陵庄侵入岩剖面图》,分析该地区地层、构造及地质发展史,编写《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第二章 地层及构造层
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该地区的地层主要有泥盆系地层(D)、石炭系地层(C)、二叠系地层(P)、三叠系地层(T)、白垩系地层(K)、古近系地层(E)。其中,古近系地层分布在西北角,白垩系地层分布在西北部及东北部,
2
三叠系地层分布在东北角及中部沿断层分布,其余大面积地区都为泥盆、石炭、二叠系地层。
2.1 上古生界
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D2:中泥盆统砂岩、砾岩、为河流相沉积,呈闭合圆状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的背斜核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D3:上泥盆统页岩、泥岩、主要为滨——浅海沉积相,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金山镇东南部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
C1: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为滨海沉积相,主要呈闭合椭圆状分布于图区伏牛山东南部、奇峰—雨峰地区、渚岭地区及五里河西南部,其次作为背斜两翼呈条带状出露于河北村及其东部,与上覆岩层整合接触,出露面积较大,约为21平方公里。
C2: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为滨浅海沉积相,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雨峰—奇峰周边、渚岭周边、五里河西部、金山镇与河北村之间及河北村东部,出露面积约为29平方公里。
P1:下二叠统灰岩、泥岩、为浅海沉积,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王庄周边、奇峰—雨峰与渚岭之间、五里河及其东北、西南部以及金山镇—王家庄一带,出露面积约32平方公里。
P2:中二叠统砂岩、为滨浅海沉积相,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王庄东北部、呈面状分布于金山镇西部、安村周边,出露面积约为34平方公里。
P3:上二叠统灰岩、页岩、为浅海沉积相,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桑园—孤峰一带,出露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与上覆岩层T2为平行不整合。
2.2 中生界
主要出露了中三叠统(T2)、下白垩统(K1)及上白垩统(K2)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3
T2:中三叠统泥灰岩、灰岩为浅海沉积相,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五里河南部、孤峰西部及桑园东部,出露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与上覆地层K1为角度不整合。
K1:下白垩统砂岩、砾岩为滨海或湖泊相沉积,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伏牛山南部,出露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于上覆岩层K2为整合接触,与下伏地层P3为角度不整合。
K2:上白垩统粉砂岩、页岩为滨浅海沉积相,主要呈面状分布于图区伏牛山及其周边、渚岭北部,出露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与下伏岩层存在超覆现象。
2.3 新生界
E:古近系地层。主要呈面状分布于图区伏牛山西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该地区发育有两种岩浆岩,位于陵庄周围的花岗岩和位于李家西侧以及陵庄东侧的斑岩脉。
花岗岩:
分布于图区的东北角,在陵庄周围大面积分布, 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与围岩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该花岗岩体侵入P3—T2地层及其所形成的褶皱构造,又由于它被陵庄—三岔河逆掩断层所切穿,所以它的形成时期晚于褶皱形成时期而早于逆掩断层的形成时期。
斑岩脉:
二者均呈长条状分别分布于图区的西侧和东北角,分别位于李家西侧和陵庄东侧。前者走向为北东—南西向,面积约为0.8 平方公里,后者为南北走向出露地表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与围岩成侵入接触关系。其侵入时间为K2之后。
第三章 构造特征
3.1 构造层划分
4
白垩系地层与较其老的地层间存在角度不整合面,根据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将该区域地层分为一套构造层:K1-E:下白垩统—古近系构造层构造层。三叠系地层与较其老的地层间存在平行不整合面,根据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关系,将此构造层又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构造层:T2:中三叠统亚构造层;D2-P3:中泥盆统—上二叠统亚构造层。
主要地层及岩性为中泥盆统砂岩、砾岩,上泥盆统页岩、泥岩,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下二叠统灰岩、泥岩,中二叠统砂岩,上二叠统灰岩、页岩。这些地层分布在该地区中部及东、南部,分布面积广泛,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地层。这些地层大多为整合接触关系。
3.2 褶皱
金山镇中西部及东南部共有北东—南西走向的背斜4个,向斜2个。
a.西部斜歪背斜
该褶皱分布在该地区西部,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其核部为下石炭统地层,两翼为上石炭统地层,为背斜。西北翼岩层产状约为315°∠45°,东南翼岩层产状约为130°∠70°,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向西北倾斜,倾角约为75°,属斜歪水平褶皱。该背斜形成于下白垩世之前。
b.雨峰斜歪背斜
该褶皱分布在西部,穿过雨峰、奇峰,并被一个逆掩断层切断,且被两个平移小断层错开,其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核部为下石炭统地层,两翼为上石炭统地层,为背斜。西北翼产状约为315°∠50°,东南翼被断层切断,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向西北倾斜,属斜歪水平褶皱。该背斜形成于下白垩世之前。
e.飞来峰向斜
该向斜位于金山镇地区的中部延伸方向东北-西南,其核部为上三叠系地层。两翼中三叠系地层。西北两翼产状320°∠80°.东南翼产状325°∠45°转折端弧线枢纽水平,轴面倾斜为斜歪水平褶皱,该向斜位于F3的推覆造作用。加上
5
风化剥蚀形式飞来峰于向斜之上。
c.西部王庄斜歪向斜
该褶皱分布在雨峰西部,穿过王庄,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其核部为上石炭统地层,两翼为下石炭统地层,为向斜。西北翼产状约为130°∠70°,东南翼产状约为315°∠50,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弧线,轴面向西北倾斜,倾角约为70°,属斜歪水平褶皱。该向斜位于西部斜歪背斜f1和雨峰斜歪背斜f2之间,形成于下白垩世之前。
d.中部倒转背斜
该褶皱分布在该地区中部,在南部的逆掩断层出出露地表,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其核部为中三叠统地层,两翼为上二叠统、中二叠统地层,为向斜。西北翼产状约为325°∠80°,东南翼产状约为325°∠45°,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于水平,为弧线,轴面向西北倾斜,属斜歪水平褶皱。该向斜形成于中三叠世之后。
e.河北村直立背斜
该褶皱分布在南东部河北村附近,延伸方向为北东—南西。其核部为泥盆系地层,两翼为下石炭统、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地层,为背斜。西北翼产状约为320°∠40°,东南翼产状约为120°∠40°,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近于直立,属直立水平褶皱。该背斜被多个正断层错段,形成于下二叠世之后。
3.3 断层
金山镇地区共发育正断层5个,逆冲断层2个,平移断层4个。
F1: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20度,延伸约1.8万米。上盘为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下盘为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根据构造窗和飞来峰可判断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最小位移位为2.2千米。它是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断层。
F2:奇峰—雨峰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北东—南西,两端分别延粗图外,图内全长约18km,断层西倾向北西,倾角20—30
6
度。上盘(即下降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冲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层约800k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T2)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两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F3~F7:河北村正断层系:五个正断层面的走向垂直于河北村褶皱的枢纽,延伸1—1.5千米。延枢纽方向从北东至南西向每个断层面的倾向依次为北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在第一二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在第四五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两地垒中间形成地堑。
F8~F11:雨峰、奇峰走滑断层系:在雨峰、奇峰附近各有一走滑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分别为1.5—2千米),分别为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使两端层面中间部分相对两边向北西方向移动。
五里河构造窗、安村与孤峰飞来峰:五里河低洼处只有800米高度,露出了陵庄—五里河逆断层的下盘,看到下盘的底层T2,该处为构造窗;安村海拔1000米,孤峰高处为1200米都由P3T2两部分组成,可以判断出是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上盘被剥蚀后留下的,该处为飞来峰。
3.4、断层与褶皱关系分析
在逆冲推覆构造中总有褶皱伴生,有时褶皱变形强烈而复杂。二者在几何学上具有相关性,在成因上具有统一性。在许多逆冲推覆构造带中,这种关系明显地表现为褶皱的倒向与逆冲方向的一致,以及变形强度的共同衰减。
对褶皱作用与逆冲推覆作用的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二种观点:褶皱作用导致逆冲推覆,或者逆冲推覆控制褶皱作用。在形成发育上前者表现为先褶皱后逆冲,后者表现为先逆冲后褶皱。
褶皱作用导致逆冲推覆的基本论点是强烈的水平挤压引起岩层褶皱,在褶皱倒转翼的拐点处因拉伸变薄而断裂,进而在断裂面上逆冲并推覆,形成典型的褶皱推覆体。而逆冲推覆引起褶皱的观点强调岩席从一个低层位断坪经断坡爬升到
7
高层位断坪时,于断坡上形成了以背斜为主的褶皱。随着构造运移,背斜不断扩大,成平顶式或箱状构造,进而会形成侏罗山式褶皱。因此逆冲作用早于褶皱作用。
第四章 构造发展简史
金山镇地区自中泥盆世以来经历了多期地壳运动。地壳发生了多次抬升与沉降,并且遭受了水平挤压应力场的作用,最终造成了今天的地形地貌。
中泥盆世时期该地区位于海平面之上,为河流相沉积,沉积了砂岩、砾岩;之后地壳下降,地面下降到了海平面以下,并且于晚泥盆世开始接受滨—浅海沉积,沉积了页岩、泥岩。晚泥盆世晚期地壳开始抬升,到早石炭世时,该地区已经抬升到地表,并且开始接受河流沉积,先沉积了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早石炭世晚期,该地区地壳下降,并且接受滨—浅海沉积,于晚石炭世时期沉积了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晚石炭世晚期,该地区地壳继续下降,并且开始接受浅海沉积,于早二叠世沉积形成了下二叠统灰岩、泥岩;早二叠世晚期,该地区地壳抬升,但并未完全抬升出地表,在中二叠世开始接受滨—浅海沉积,并且沉积了一套中二叠统砂岩;中二叠世晚期,该地区地壳又下降,下降到海平面以下,于晚二叠世开始接受浅海沉积,形成了上二叠统灰岩、页岩。早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出地表,接受风化剥蚀,因此缺失了早三叠世T1的地层。晚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到地表,经受风化剥蚀,并且于晚三叠世到晚侏罗世时期,该地区经受了巨大的构造运动,整个地区受到了北西—南东方向的挤压应力,形成了该地区一系列的断层和褶皱构造,同时在该时期,在该地区的西部和东北部发生了岩浆岩体的侵入,形成了花岗岩和斑岩。至今,该地出露地表的大面积白垩纪、中三叠世地层受到剥蚀,同时在断层F2周围形成一个构造窗和一个飞来峰。
8
第五章 结束语
通过本次综合地质作业,不仅使我对构造地质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中来,使我学会了如何科学的思考构造问题,如何分析来做到与实际情况更接近,在写报告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也通过与同学的互相帮助解决了比较复杂的问题,使我充分地认识到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同样重要,希望以后多增加野外实习次数来提高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这次作业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操作经验,对实际的地质图分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让我知道地质工作是一项严谨的工作,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我也要感谢周志广老师这一学期的指导与教授,使我认识到了构造地质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相信它不仅在学习上,更在今后工作上会给予我们极大帮助。
参 考 文 献
1、宋鸿林,张长厚,王根厚《构造地质学》.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年.
2、王根厚,张长厚,曹秀华《构造地质学实习讲义》.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出版.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