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邻油码头建有大型液体化工码头,在附近还有大型集装箱码头。石化基地依托上述码头,完全能够满足本项目海路运输的需求。石化基地距液体化工码头和油码头约4.5公里。 3.3自然条件 3.3.1 地形地貌
石化基地所在地区为黄张路以北滩涂回填。 3.3.2 气象条件
根据青岛观象台及团岛气象台多年气象观测的气象资料表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附近海域属于受海洋性气候影响的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1)气温(℃)
累年年平均气温 12.2 年平均最高气温 15.9 年平均最低气温 9.2 年平均气温振幅 6.7 最冷月平均气温 -1.2(1月) 最热月平均气温 25.1(8月)
月平均最高气温 28.5 月平均最低气温 -4.3 极端最高气温 36.2 极端最低气温 -16.9 (2)湿度(%)
— 25 —
累年年平均相对湿度 75 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 92(7月)
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 9(11月) (3)降雨量(mm)
根据观象台80多年的观测统计,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附近海域降雨的特点是年际变化较大,6—9月为一年中的汛期。
累年年平均降雨量 694.8
最大年降雨量 1227.6(1975年)
最小年降雨量 386.3(1977年) 最大月均降雨量 179.6 (7月) 最小月均降雨量 <10(1月)
多年来最大日降雨量 296.6(1956年9月5日) (4)海雾
青岛市是我国沿海海雾最多的城市,胶州湾海域雾日多且雾大,其多属于海上移近的平流雾,一年四季皆有,4~7月份为雾季,雾日数占全年的70%以上。
累年平均雾日数 50天 浓雾日数 25天
月均最多雾日数 11.7天(7月) 月均最少雾日数 <1天(9、10月) (5)风
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和北风。
— 26 —
夏季常风向为东南向,平均风速为4.6米/秒;冬季常风向为北、北西向,平均风速为7.5米/秒;累年平均风速为5.5米/秒。平均每年6级以上大风过程为1、2次。一般发生在7~9月份,年平均大风日数6级以上为82天,7级以上为50天,8级以上为18天。50年一遇最大风速为33.8米/秒,瞬间最大风速为44.3米/秒,百年一遇最大风速为35.8米/秒,瞬间最大风速为46.9米/秒。 3.3.3 水文条件 (1) 潮汐
百年一遇高潮位 3.08米(黄海高程) 百年一遇低潮位 -3.31米(黄海高程) (2)波浪
胶州湾内浪高大于1.5米的出现率为0.3%,50年一遇的H1/10波高为2.26米,周期为4.9米。 3.3.4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参考大炼油的地质资料,地质情况自上而下分8层,从上至下约17米,承载力为80kPa~210kPa;厂区附近的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含水层均为弱水区,海水对混凝土具有腐蚀性。
4、石化基地的市政公用设施及规划情况 4.1 石化基地规划区域的划分及路网结构 4.1.1规划区域划分
— 27 —
规划区域划分依据《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区规划》汇报稿等要求和规划区域内已建、在建、拟建项目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大炼油工程提供的总体方案平面布局情况等,并结合国内外石化基地的发展建设经验以及石化基地产业的发展需求,充分考虑石化基地内项目分期建设的可操作性,规划区域的划分遵循以下原则:
(1)区域划分充分考虑了石化基地分期实施的可能性。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具有分期实施的可操作性。
(2)根据石化产业的特点,按照填海形成陆域进深应保证满足石化企业工艺装置布置的要求,石化基地可建设用地范围进深控制在1500米左右,局部因现状企业原因可建设用地范围进深也不小于900米。
(3)石化基地各区块除了已确定的建设项目(主要是石化基地一期用地)外,规划区块(主要是石化基地后续发展用地)划分结合分区规划的主要道路交通体系,从黄王路向沿海岸线的方向划分了四块长度不等(在80~120公顷之间)的后续发展区块。 4.1.2路网结构
根据上述区域划分的规划设计原则,形成了青岛石化基地规划区域的路网结构。
(1) 充分考虑石化基地分期实施的可能,考虑到填海施工周期长,石化基地后续发展区块内项目落实尚需时日,整体
— 2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