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五中学 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学案 编写者:杨风梅 审核:肖存英
学案二十一 【预习导引】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B)
1、社会存在________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________决定社会意识的________;社会存在的________决定社会意识的________。
2、社会意识_____________社会存在。________的社会意识________社会的发展;________的社会意识________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__________。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A)
人民群众是社会_____________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_____________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__的决定力量。 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 1、群众观点: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众观点的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_____________。 2、群众路线:
(1)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2)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______________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保证。
【智慧课堂】
【例1】“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 ( ) A.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B.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C.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D.错在没有对思想动机作出科学的分析,有的意识能决定社会的变化发展,有的则不能 【例2】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 ) A.只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B.人民群众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只有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例3】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出现过许多英雄榜样人物,从戚继光、林则徐,到雷锋、焦裕禄.但是环境的改变,感情认同的疏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榜样人物的认同越来越淡漠,他们需要洋溢着蓬勃向上朝气的榜样,刘翔符合了这样的期待,将其树立为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典范,既贴近现实,又亲切可感,更有感召力。所以2004年上海市最新版小学教材首次收入刘翔的事迹,创造了上海市教材快速引进最新时文的纪录。
1
常州市第五中学 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学案 编写者:杨风梅 审核:肖存英
奥运冠军刘翔事迹被快速收入上海市小学教材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课后练习】 一、判断: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分的。社会存在依赖于社会意识。 ( )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社会意识能够决定社会存在。 ( ) 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 )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 5、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6、社会历史的主体有时是人民群众,有时是少数英雄人物。 ( ) 7、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 8、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 ) 9、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 ) 10、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 ) 二、单项选择: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和弘扬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够主宰人们的活动
C.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错误的思想意识没有事实的依据
2、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人们的消费观、价值观、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表明 ( ) A、人们的思想观念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 ) A.社会意识 B.社会存在 C.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的组合 D.实践
4、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 (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5、在新时期,我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将其写入宪法,以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主要体现了 (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6、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下,哪里还会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可见 ( ) A.社会的发展进步可以离开脑力劳动者,但不能离开体力劳动者 B.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2
常州市第五中学 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学案 编写者:杨风梅 审核:肖存英
C.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为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前提 D.一切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
7、我国古代的《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等农业科技著作,都是总结劳动群众的农业生产经验编写而成的。这说明 ( ) A.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物质财富 B.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唯一源泉 C.知识分子都是劳动群众 D.劳动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科学工作的基础
影片《公仆》真实地反映了“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的县委书记谷文昌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当代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境界。据此,回答8~9题。 8、“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反映了谷文昌 ( ) A. 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 B. 坚定地走群众路线
C. 尊重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 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9、下列行为表现出 “走群众路线”的是 ( ) ①某市公安局倡导警民联防以搞好社会治安②国家就春节铁路提价问题举行听证会 ③全国人大广泛征询人们对修订《婚姻法》的建议④奥组委向全国征集奥运歌曲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 ( ) 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下面对劳动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有 ( ) ①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 ②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③是人民群众中的主体部分 ④劳动群众就是指体力劳动者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包括 ( ) 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②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③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④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14、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这说明 ( )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15、聂耳同他的朋友在黄浦江畔散步闲谈,突然听到了码头工人劳动的号子声,他由此受
3
常州市第五中学 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学案 编写者:杨风梅 审核:肖存英
到启发,谱写出著名的《码头工人歌》,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艺术形象。这件事表明的哲理是 ( ) A.文学作品要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际 B.优秀的歌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C.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16、邓小平同志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 ) ①一切为了群众 ②一切依靠群众 ③从群众中来 ④到群众中去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的创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这表明 ( ) A.农民群众不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的主体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起主体作用 D.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推进改革的伟大事业 三、简析题:
材料:党的十七大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等。为此,全会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这些要求和部署,始终贯穿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根红线,让人们看到了更加注重民生的政策取向。
(1)用唯物史观的有关知识,分析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社会?
(2)试分析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要更加注重民生的政策取向。
【疑难与反思】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