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土壤与植被
资中县属川中红层浅丘区,大部份由自流井组和沙溪庙组母质发育组成。土壤从农业上分为冷沙黄泥、黄沙泥、灰棕紫泥、暗紫泥四种。项目区属于灰棕紫泥土壤,适宜各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
(6)自然灾害状况
资中县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洪灾、风灾、雹灾等。以旱灾和洪灾为最常见,洪灾以山溪型洪灾为主,汛期(5~10月)雨水集中,特别是大雨、暴雨出现的次数多,造成的损失也较大。
干旱类型一般有冬旱、春旱、夏旱、伏旱,在错综复杂的天气变化下,又可形成春旱、夏伏旱等类型。据资中县气象局有关统计资料表明:项目区域内,农作物需水期降雨量不足,冬旱春旱出现频率为36%,夏旱出现频率为51%,伏旱出现频率为22%。
2.2.2 社会经济状况
资中县幅员面积1734 平方公里,辖区33 个镇(乡),782 个村,7532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2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5 万,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资中县是全国商品粮、瘦肉型商品猪、水果和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县,是财政部整合支农资金试点县、全省59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之一、22个百万人口大县之一、10个生态园区示范区之一和主体功能分区农产品主产区之一。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2.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4亿元,在全省181个县
17
市区中排第60位,在成渝经济区148个县市区中排第88位。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57元。
2.2.3 基础设施条件 (1)交通状况
核心示范区位于资中县东部,距资中县城18公里,幅员面积81.31平方公里,321国道横穿项目区而过,交通方便,区位优势明显。项目区内有机耕道路24.4公里。但路面宽度在3.5-4.0米,多为泥质路面,雨天车辆难行,并且田间道多为断头路,未形成道路网。生产路数量少,路面宽度在0.6-0.8米,不能满足生产生活之需要。
(2)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
目前项目区内有1座水库,13个山坪塘。石河堰1道、电排1座,蓄水池35口,区内总库容28.6万立方米,但部分渠道因长年没有进行维修,干渠只有部分被保存下来。
项目区所建水库主要是用于水田灌溉,而不用于旱地。因此,项目区亟待对其排灌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修建。通过蓄水池、排水沟、沉沙凼的修建,达到水进池、泥进凼,减少水土流失。
(3)电力设施情况
项目区农网改造已经完成,220伏、380伏电网配套,电力设施及电力供应能保证项目区工程施工的需要。
2.2.4 血橙产业现状
18
(1)种苗无病毒繁育技术滞后,良繁基地规模小,苗木供应不足。
我县采用无病毒技术繁育柑桔种苗起步较晚,规模较小,无病毒苗木仅占5%左右,柑桔育苗上存在“杂”、“乱”、“差”现象,突出表现为个体育苗比例大,采用露地常规育苗,技术含量低,砧穗组合不合理,最宜我县血橙发展的优良砧木香橙来大面积推广。苗木参差不齐,品种纯度不够。育苗数量少,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目前全县常年苗本供应量40万株左右,到2015年,全县血橙面积发展到20万亩,年需苗本200万株以上,缺口大,需建繁育基地400亩以上。
(2)科技支撑不足,标准化程度低
资中血橙品种更缓慢,研究创新与开发能力不足,果园标准化程度较低,生产和运输环节以人工为主,机械化水平低,急需加强科技研发能力建设。
(3)扶持力度较弱,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大部份血橙果园,主要依托退耕还林工程而建,以坡地和山地建园为主,路、渠、池等基础主设施配套没有完善,抗灾能力差。
2.2.5 项目实施区基本情况
本方案拟选定的实施区域为:资中县走马镇是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位于资中下游的沱江岸边,居资中县城与内江城中间,距县城18公里,距内江20公里,幅员面积81.31平方公里,有耕地0.15万
19
亩。全镇辖10个行政村,7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31万户,人口2567人,其中农业人口2501人。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铁路、321国道、沱江河横贯全境,有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走马镇现有小(二)型水库5座,山坪塘84口,石河堰2道,电排5座,装机容量630千瓦,水渠31.4公里,蓄水池309口。2010年全镇水稻播种面积1.5万亩,总1480万斤。项目区属县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区,现有血橙1800亩,群众种植积极性高。
良种繁育中心在走马镇庙湾村5个社实施,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0亩,(田1050亩、土1200亩,总人口2567人,其中农业人口2501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6980元,区内土壤为灰棕紫色土,PH5.5-6.5之间,坡耕地占土面积75.3%,田种植水稻-菜-菜,复种指数220%左右,旱地以玉米-红苕为主,复种指数低,区内骨干交通完善,但有8.5公里机耕道年久失修,雨天通行困难,人行道多为泥路,生产极为不变,区内现有小二型水库1座,山坪塘13口,提灌站1处。渠道12条,长2.32万米。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