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冬至相关习俗整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3:01:0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要搞清为何唯独苏州“冬至大如年”,首先就要搞清冬至节气的来历:绵绵几千年,我国一直是处于农耕社会,而为了适应农耕文明,我们的老祖先一向很重视四季气象和节令变化。3000多年前,夏商时期的《尚书·尧典》中就已经有关于冬至的记载,当时称之为“短日”。而到了周朝初年,在我国形成的24节气中,便正式有了冬至一说,并见诸《汲冢周书·时训解》。对于冬至,现在很多人按字面意思理解,以为冬至冬至,就是从这一天起,冬天来了,而事实上,它的本意并不是冬天到了,而是“冬天太阳活动至南方的极点”,“至”,是“极点”的意思,故又称为“日南至”。

提起苏州盛行的“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时间的确不短,应该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明《嘉靖·姑苏志》曰“尤重冬至,三日罢市,一如元旦”,清《吴郡岁华纪丽》中也记载:“郡人最重冬至节”,可以说当时就有了民间的“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我国传统中,对于一年四季,我们一向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说法。而所谓冬藏,就是秋忙以后的休息日,就是庆祝丰收的节令。苏州山温水软,一向就是国家的粮仓,宋朝以来流行的“苏湖熟,天下足”,应该不仅是因为国家对我们苏州作为粮食大后方的重视,更表现为苏州老百姓对农业、水利的重视。而提起我们苏州的祖先,众所周知,自商末泰伯奔吴以来,其带来的不仅是人口的迁徙,更有因为居民迁徙而带来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吴地的居民,有不少是周朝的一部分后裔。苏州是个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的地方,它有着很强的传承文明的能力,而对于民俗,自然也得到了最好的传承:按周历计算,一年的开始是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的,由此看来,我们苏州人沿袭周以来的习俗,特别重视冬至也就不足为怪了。《清嘉录》引蔡云《吴俞欠》曰“冬肥年瘦生分别,尚袭姬家建子春”。唐朝人亦有以冬至为一年新的开始的说法,当时称冬至前一天晚上为“除夜”。

河北:

东安县冬炉、猎兔,人家祭祖、贺节、拜师。

怀柔县冬至量日影以占次年收成丰欠。 乐亭县士以面食祭祖,农家于此日商定子女嫁娶之事,此后商贾价便启程往京师作买卖。 南皮县冬至日人家互相拜贺,拥炉会饮,称为“扶阳”。 新河县乡塾弟子于冬至日各拜业师,称为“拜冬”。

山东:

滋阳县冬至修燧灶以祈求长寿。

曲阜的妇女节前就做好布鞋,于冬至日赠送舅姑。 海阳县吃羊肉,叫做“却寒”。

邹县儿童作“拿寨”、“打瓦”的游戏。少年开始习武,叫做“看冬”。但邹县并无贺冬至的习俗,据说孟子亡于冬至日,乡人十分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的习俗。 临沂县民在冬至日用火纸剪制衣服,携至祖坟前焚烧,然后添土。

山西:

冬至日,猗氏县农夫拔取麦根,其白蕊多寡以卜次年丰欠。 永和县称冬至为“追节”。

阳城县称冬至为“喜冬”,官绅士家行拜贺礼。民间只以面角祭祖并进奉家中尊长。 大同县于冬至日祭财神。

河曲县拜冬时,饮宴佐以羹,枣酿羔羊。

河南:

陈州冬至扎纸成束后,君以焚烧,称之“送段”。 西乡县冬至日向巴山看雪,占来年丰欠。 临潼县农谚““一九雪,九九皆有雪”。

江苏:

嘉定县最重视冬至,前一夜称节夜,也称除夜。春粢糕以祭祖,并以之馈赠亲友,设席宴饮,称之“节酒”,也称“分冬酒”。

金坛县贺冬时,于宗祠祭祖并团拜。苏州冬至家宴,席间必备一种以黄酒加糖浆制成的冬阳酒。

浙江:

杭州冬至以赤豆饭、新米糕祭祖。

嘉善县以冬至天晴来卜次年丰收。

桐乡县冬至,缙绅行庆贺礼,佣工休假三日。萧山县冬至,各家以糯米粉、麦面里肉馅相馈赠。

诸暨县冬至,以餈糕享奠祖先及亲友之有丧者。

上虞县冬至,乞丐扮鬼执武器沿门逐疫,如古之傩礼。

江西:

湖口县冬至,民家早起设羹饭以祭祖,称为“冬饭”。 新昌县冬至,各姓相率祭祖。

福建:

福州冬至以汤圆祭祖,又取之粘于门楹之间。 漳浦县民冬至以小汤,圆遍涂门户器皿中,称为“祀耗”,凡家中有丧事的,则不做汤圆。 闽南地区有在冬至日“补冬”的习俗。补冬的内容视家庭贫富而异,有的宰鸡杀鸭炖八珍,有的买羊肉和乌枣炖食,贫户则以福眼肉和糯米、糖灯米糕而食,俗谓此日食补品,于身体特别有益。实则立冬过后是一年之中进补的最佳时间。

广东:

乳源县冬至各家祭祖,亦至坟墓挂纸,俗称“挂冬”。

顺德县冬至宴客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 澄海县冬至不下田,不用牛,不汲井,犹有古人“闭关息旅”之遗风。

台湾:

冬至,人家作米丸祀众神及祖先,举家团圞而食之,谓之“添岁”。门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谓之“饷耗”。

台南地区的冬至,以汤圆、菜粿祭拜祖先、神佛、灶王爷、三界公及地基主的习俗。 苖栗地的客家人,冬至祭拜的对象除神明、祖先外,也要拜土地公。

嘉兴本地人习惯在昨天晚上——也就是冬至夜里,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桂圆烧蛋。从小就听老人讲“有得吃冬至夜,没得吃冻一夜”,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会吃不饱穿不暖,但到了冬至夜还

是要照老习俗来过。

冬至又称“冬节”,长沙旧有聚族人于宗祠祭祖的习俗,届时杀猪宰羊,大办“冬至酒”。举行祭祀仪式时,年长者不惜远道跋涉回乡,入祠祭祖。吃冬至酒因男尊女卑陋习,只能男性参加,妇女不能入席。已婚妇女于是日回娘家,夜晚必须赶回婆家。这一天各家还有吃糯米饭的习俗,谓可润皮肤,防手脚冻裂。 长沙城乡居民习惯在冬至前后制腊鱼腊肉,将鱼肉用盐腌四五天后挂当风之处晾干,然后用木屑、谷壳、橘皮、花生壳熏烤,或挂柴灶上熏烟,至其色金红,叫“冬腊肉”,可贮留至次年夏日不腐。冬至日做霉豆腐,俗称“猫乳”,为长沙地方特产之一。是日采制的桑叶为正宗冬桑叶,解热明目。

冬至

冬至古代为大节日,嘉兴重冬至,俗谚“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风。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民国时期,冬至重祭祖,并掩埋浮棺骨殖焚烧废棺。民间祟尚冬至进补,有赤豆糯米饭、人参汤;白木耳、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海盐一带以吃羊肉为食补。人家在冬至前后腌鱼肉,准备过年,称“年鱼”、“年肉”,又腌制青菜、雪里蕻,为入冬蔬菜之备,进补、腌制鱼肉咸菜之俗延续至今。是日,上坟祭祀先人者亦多。近年,人家多在此日择地或上公墓埋葬逝者骨灰盒。

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古代一个极其重要的风俗节日。

冬至是“数”九隆冬之始,严寒阴森的气候达到了极点,但又是阳气初萌冬尽春回的节气。从此,白昼渐长,故《清嘉录》认为,“冬至大如年”,是个可喜可贺的日子 关于冬至之“至”,古人有多种解释。《孝经说》解释冬至有“三义”:“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至。”“阴极之至”,是说黑夜长到了头;“阳气始至”,是说季节开始渐渐转暖,春天快要到来了;“日行南至”,是说太阳光南移到了极点,此后开始北移了。 民间有“过了冬,日长一棵葱”、“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俗谚。

中华先民把“冬至”视为过年,是因为古时候冬至节的风俗活动有类于过元旦(大年)节,当冬至节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的时候,冬至节的一些风俗便渐渐融入了春节(农历元旦)的风俗。“冬至”曾经是“年”,具体地说有两个原因:一,过去“冬至”所在的“十一月”曾经是正月;二,古时候计算二十四节气是从冬至开始的,冬至为“岁首”,过“冬至节”就像后来过大年初一(元旦节)一样。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冬至日祭祀天神,是冬节一项重要的习俗。

东北满族的冬至祭天古已有之。满族的祭祀仪式分为折九大祭(“折”指封土为祭之处)、树柳枝祭、祈福换锁祭三种。折九大祭,多于冬至前后进行,祭祀对象为“温达浑”和“阿布卡”。“温达浑”即满语“祖先”之意;“阿布卡”,即满语“天”。祭天的主要形式是“立杆”,“立竿祭天”。即树尖杆一,置天井之东南隅,杆底安一石座,杆中插一锡盂。《满洲源流考》记载说:“我朝自发祥肇始,即恭设堂子,立杆以祀天,又于寝宫正殿,设位以祀神。”可见,满族立杆祀天,是从其始祖开始的。

冬至吃馄饨,是过去冬至节的食俗之一。传说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盘古是生于混沌的,所以冬至节食馄饨有纪念始祖盘古诞生之意。这可能是冬至节吃馄饨的真正起因。冬至饺子夏至面,过去人家过冬至,饮食习俗多为吃饺子,俗称“捏耳朵”。

旧时,人家冬至日多蒸馒头食之,称为“蒸冬”,说是为本年打粮扬场求风,俗云“冬至不蒸冬,扬场没有风”。冬至时节太阳附近云气颜色和冬至在本月中所处位置,向被作为吉凶水旱的占验,如《湖广志书》上说:“冬至在上旬则冬寒,中旬则暖,下旬则次年正、二三月极寒。”如1998冬至,乃在冬月初三日,故而冬寒。今岁冬至在冬月中旬,故而冬暖。

冬至民间称“交九”,也叫“数九”,北方进入“一九二九棒打不走”、“爹亲娘亲不如火亲”的寒冷季节。冬至是一九头,每九天数一九,八十一天后,天气转暖。各地总结出许多概括数九期间寒暖变化的规律,东北数九歌谣说:“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一唱起数九歌,东北民间便开始了拽冰猴子,出溜冰车,拖冰床、打哧溜滑等一系列冰雪游艺和冰雪文化活动,从此进入寒冷而又乐趣盎然的冬天。

搜索更多关于: 冬至相关习俗整理 的文档
冬至相关习俗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k0pc8ng8j9pugm7q9vz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