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为主题的系列培训。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小企业特点,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坚持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相结合、就地就近培训为主和高校定点培训为辅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训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建立培训师资库和培训师的评价激励措施,形成培训长效机制。搭建中小企业人才引进平台,利用网络平台,联合大中专院校,举办专场人才招聘会,为中小企业吸纳人才提供便利条件。“十二五”期间,全省培训成长型中小企业管理者20万人,其中企业经理人5万人、财务管理人员5万人、营销管理人员5万人、安全管理人员3万人,其他管理人员2万人。 (五)创业辅导服务。
扩大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建立创业辅导师队伍,提高创业基地辅导功能。加快落实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设意见,培育省级创业服务示范平台,支持创业服务机构为拟创业人员提供创业信息、商务计划书编制、创业培训,以及工商登记等政务代理服务,为创办初创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项目诊断、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筹资融资、财税申报、法律援助等辅导服务和创业场地等。全省再重点建设50个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附件4),培育小企业3万家,提供就业岗位80万个。 (六)管理咨询服务。
组建山东省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协会,组织咨询机构与中小企业需求对接,有计划的为中小企业提供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市场研究、产业发展、经营管理、品牌经营、国际采购、商业模
式、管理方法、组织设计、制度建设、财务分析等方面的诊断、咨询和辅导,努力解决中小企业管理粗放、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提高企业科学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七)市场开拓服务。
借助山东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移动、网通、邮政、用友的网络人才优势,建立中小企业市场拓展服务平台,建设中小企业营销培训师资队伍,开展中小企业现代营销领军企业培育活动,引导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直邮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提高电子商务比重。支持会展企业和营销策划公司开展中小企业形象提升、市场推广、展览展销服务,开展中日中小企业一社一技术交流会、海峡两岸优良农产品经贸洽谈会等展会活动,组织中小企业参加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博览会,引导中小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初步建立比较有效的市场开拓服务体系。
(八)信用评价服务。
建立和完善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中介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征集、信用评估和信用发布为主要内容的信用制度。按照制定政策、优化环境、加强监管、提高信用的原则,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和信用档案数据库,利用计算机网络先进技术,逐步建立信息发布、信息共享和网络化的信用体系,实现中小企业信用资料的查询、交流和共享,营造信用环境,强化
企业信用意识,提升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建立企业信用自律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 (九)法律维权服务。
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规定,建立中小企业律师顾问团或维权组织,构建中小企业维权服务体系,形成以中小企业维权服务机构为主体、纪检监察机关做后盾、维权联系点和监督员为支撑、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维权监督服务体系,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十)行业协调服务。
按照民间性、自律性原则,大力培育发展行业协会,以行业自律、反倾销诉讼、产业信息、技术交流、对外协作、招商引资、职工技能培训和营销联盟为重点,在省级产业集群和重点特色产业建立行业协会,为会员企业提供统计、品牌、质量、标准、培训、会展、价格协调和公信证明等一揽子服务,提高行业协调自律能力。 四、政策措施 (一)规划先行。
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各级要把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摆上突出位置,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面向产业、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明确方向,统筹规划,合理投资,营造环境,典型引路,逐步深入。要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和优惠,在业务上赋予相应的任务,
在管理上给予检查指导,推进服务体系规范运作,改进服务流程和质量,促进服务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二)优化环境。
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9?36号文件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根据发展需要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财税对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完善服务机构人才流动和社会保险的优化政策。各市县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配套政策和工作措施。 (三)政策扶持。
政府主管部门要支持服务机构的业务拓展、功能提升,鼓励政府扩大对中小企业服务需求量大、服务资源相对短缺的集中采购,强化服务业绩评价与质量监督,逐年增加政府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支持重点服务机构申报国家专项资金和国家示范平台。
(四)联合共进。
开展服务经验交流和业务合作,鼓励重点区域和特色行业成立服务联盟或行业协会,强化服务机构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规范行业标准,明确行业政策,促进行业自律,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和整体效率。 (五)加强指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