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6 原始矩形板有限元模型
(2)矩形板开孔大小有限元模型对比
R=20mm R=30mm
图2.7 矩形板开孔大小有限元模型对比
(3)矩形板开孔形式有限元模型对比
图2.8 矩形板开孔形式有限元模型对比
(4)矩形板开孔数量有限元模型对比
图2.9 矩形板开孔数量有限元模型对比
(5)矩形板开孔位置有限元模型对比
图2.10 矩形板开孔位置有限元模型对比
2.3载荷处理
按照有限元离散化的假设,单元之间只在节点产生联系,因此作用在结构上的力必须是节点载荷。因此,作用在结构上的力需按静力等效的原则向节点移置,化为等效载荷。
工况一:ab边均布5N/mm载荷在ANSYS中可转化为在有限元模型中对ab边施加大小为5N/mm的线压力;c、d点固定在ANSYS中可转化为约束c、d位置所对应节点的X、Y、Z三个自由度。
工况二:ab边均布5N/mm载荷在ANSYS中可转化为在有限元模型中对ab边施加大小为5N/mm的线压力;a、b点固定在ANSYS中可转化为约束a、b位置所对应节点的X、Y、Z三个自由度。
工况三:ab中点向下集中力1000N在ANSYS中可转化为在有限元模型中对ab边的中间节点施加大小为1000N的集中力;a、b点简支在ANSYS中可转化为约束a点位置所对应节点的X、Y两个自由度,约束b点位置所对应节点的Y一个自由度。
各类模型的具体边界条件施加结果如图2.11—2.25所示:
2.3.1原始模型载荷处理
(1)工况一
图2.11 原始矩形板工况一加载模型
(2)工况二
图2.12 原始矩形板工况二加载模型
(1)工况三
图2.13 原始矩形板工况三加载模型
2.3.2 矩形板开孔大小有限元模型载荷处理
(1)工况一
图2.14 矩形板开孔大小工况一加载模型
(2)工况二
图2.15 矩形板开孔大小工况二加载模型
(3)工况三
图2.16 矩形板开孔大小工况三加载模型
2.3.3 矩形板开孔形式有限元模型载荷处理
(1)工况一
图2.17 矩形板开孔形式工况一加载模型
(2)工况二
图2.18 矩形板开孔形式工况二加载模型
(3)工况三
图2.19 矩形板开孔形式工况三加载模型
2.3.1 矩形板开孔数量有限元模型载荷处理
(1)工况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