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出示资料)了解诗人杜甫。 3.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出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763年春天。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史称“安史之乱”。763年,“安史之乱”结束。流落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消息,想到终于可以返回日思夜想的家乡,不禁满怀欣喜。于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4.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1)感悟“悲喜交集”。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被迫流落他乡,艰苦备尝。而这时突然传来捷报,诗人回想自己漂泊辛苦和黎民疾苦,不禁“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让我们试着体会这种情感,再读诗歌。 (2)探寻“喜欲狂”。
师:诗人的“喜欲狂”表现在哪里?
生1:他“漫卷诗书”,胡乱地将书籍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 师:杜甫是一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人,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的举动啊。从他这种反常的表现中,能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
生2:从“放歌”“纵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
师:杜甫当时已经52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要尽情歌唱,又要开怀畅饮,真是“喜欲狂”呀! 师:诗人是为何事、何人而“喜”呢?
统编本小学语文精品资料
生1:他为战争结束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喜。 生2:他为老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喜。
师:他为战乱平息、国家安定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中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情。 五、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看到了古代边关的烽烟四起,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到了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失望悲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爱国之情
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容,在学最后一首诗时,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并体会情感,做到读思结合。
悲喜交集
忧国忧民
统编本小学语文精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