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经验归纳与假设演绎能力 (3) 命题内与命题间的推理 例如,四卡问题。
(四)临床法(临床谈话法) 临床法实际是将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合并使用的方法。它包括对儿童的观察、谈话和儿童的实物操作(动作的作用)三部分。 补充:道德认知发展 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 发展阶段:(1)前道德阶段:没有形成道德判断标准,无对错之分(0—5岁) (2)他律阶段:以服从权威为特征(5、6—9岁) (3)自律阶段:有自我独立的判断标准(9岁以后) 发展的典型表现:(1)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行为结果到行为动机) (2)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的公正到公道
(3)从他律到自律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三、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贡献:P224(1)(2)(3)(4) 缺陷:P231(1)(2)(3)
补充:领域特殊性与领域一般性的问题。
第八章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理论背景(略)
1、科尔尼洛夫为代表心理学家反对切尔班诺夫的身心平行论,力主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2、别赫捷列夫为首的反射学派,标榜自己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 二、维果茨基传略
维果茨基(1896—1934) 前苏联心理学家 1925年 发表《意识是行为主义的问题》 1927年 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1930—1931年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1934年 《思维与言语》 荣誉:P237
三、维果茨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低级心理机能 (P238) 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 (P239)
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中介理论:P243 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标志:P244 (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三个重要思想:
1、 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
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 2、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 学习最佳期限
(三)智力的“内化”学说
智力是外部形式的活动“内化”到人脑的结果。 实物——>表象——>符号
智力技能按阶段形成的内化过程(加里培林): (1)定向活动阶段
(2)外部物质的活动阶段 (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 内部言语阶段
四、对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的评析 贡献:P263(1)(2)(3) 缺陷:P265(1)(2)(3)
第九章 习性学的发展理论(略)
NOTE:(1)习性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种在它的自然环境中的进化的、有意义的行为。
(2)重要概念:关键期、依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