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检测高二年级
化学学科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HCl分子中的共价键是s﹣pσ键
B. σ 键可以绕键轴旋转,π 键一定不能绕键轴旋转
C. CH3﹣CH3、CH2=CH2、CH≡CH 中 σ 键都是 C﹣C 键,所以键能都相同
D. 当镁原子由1s2s2p3s→1s2s2p3p时,镁原子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这一过程中吸收能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HCl分子中共价键是H原子的1s轨道与Cl原子的3p轨道形成的s﹣pσ键,故A正确; B、σ键为球对称,π键为镜面对称,σ键可以绕键轴旋转,π键一定不能旋转,故B正确;
C. CH3﹣CH3、CH2=CH2、CH≡CH 中C﹣C、C﹣H键都是σ键,C≡C中有1个σ键和2个π键,C=C中有1个σ键和1个π键,故C错误;
2
2
6
2
2
2
6
2
D、基态原子吸收能量转化为激发态原子,电子由低能级进入高能级,故D正确。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因为 s 轨道的形状是球形的,所以 s 电子做的是圆周运动
B. 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独自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反 C. 氢原子的基态电子的概率分布图中,小黑点的疏密程度表示电子的多少 D. 磷原子中的不成对电子,电子云伸展方向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电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没有固定的轨道,故A错误;
B、根据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独自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故B错误;
C、在氢原子的基态电子的概率分布图中,小黑点的疏密程度表示电子在该区域空间出现概率的大小,不表示电子,
的
故C错误;
D、磷原子中的不成对电子,分别排布在3p的Px、Py、Pz轨道上,电子云伸展方向不同,故D正确。
3.下列离子的VSEPR模型与离子的空间立体构型一致的是( ) A. SO3 【答案】B 【解析】
【详解】A、SO32﹣中S原子的杂化轨道数是4,VSEPR模型为正四面体,有1对孤电子对,所以SO32﹣离子的空间立体构型是三角锥形,故不选A;
B. ClO4中Cl原子的杂化轨道数是4,VSEPR模型为正四面体,无对孤电子对,所以ClO4离子的空间立体构型是正四面体,故选B;
C. NO2中N原子的杂化轨道数是3,VSEPR模型为平面三角形,有1对孤电子对,所以NO2离子的空间立体构型是V形,故不选C;
D. ClO3﹣中Cl原子的杂化轨道数是4,VSEPR模型为正四面体,有1对孤电子对,所以ClO3﹣离子的空间立体构型是三角锥形,故不选D;
【点睛】本题考查微粒空间构形及VSEPR模型,会计算价层电子对个数是解本题的关键,难点是计算孤电子对个数,明确孤电子对个数计算中各个字母含义是解答的关键。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离子化合物含离子键,也可能含极性键或非极性键;共价化合物只含共价键。 ②离子键形成过程中一定伴随电子转移 ③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④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⑤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中一定存在共价键
⑥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⑦NaHSO4在熔融状态下不仅破坏了离子键,还破坏了共价键 A.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①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也可能含有极性键或非极性键,如KOH;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所以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故①正确;②离子键的形成未必就一定要伴随着
﹣
﹣
﹣
﹣
2﹣
B. ClO4
﹣
C. NO2
﹣
D. ClO3
﹣
B. ②④⑥ C. ②③④⑦ D. ①③⑥
电子得失,如 Ba+SO4
2+ 2-
= BaSO4↓,反应并没有电子得失,也就是化合价升降,但确实形成了新的离子键,故
②错误;③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AlCl3为共价化合物,故③正确;④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NH4NO3为离子化合物,故④错误;⑤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中不一定存在共价键,如He是单原子分子,不存在共价键,故⑤错误;⑥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因为分子不显电性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离子显电性质子数不等于电子数,故⑥正确;⑦NaHSO4在熔融状态下只破坏了离子键,没有破坏共价键,故⑦错误。综上所述①③⑥正确,答案选D.
5.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B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C、D为金属元素,且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K层电子数;若往E单质的水溶液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可观察到先变红后褪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E弱
B. 某物质焰色反应呈黄色,该物质一定是含C的化合物 C. 简单离子半径大小顺序为E>B>C>D D. A的氢化物在常温下一定为气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
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A为C元素;B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B为N元素;C、D为金属元素,且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K层电子数,且原子序数大于N,D为Mg元素,结合原子序数可知C为Na元素;若往E单质的水溶液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可观察到先变红后褪色,E为Cl元素,以此来解答。
【详解】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C元素、B为N元素、C为Na元素、D为Mg元素、E为Cl元素。
A.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H2CO3,H2CO3属于弱酸,而E对应的是HClO4,属于强酸,但未指明是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如HClO是弱酸,其酸性比碳酸还弱,所以A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不一定比E弱,A错误;
B.焰色反应是某些金属元素受热时发生电子跃迁而产生的现象,可用来检验这种元素的存在,只要含有这种元素的任何物质都会产生同样的现象,所以焰色反应呈黄色的物质不一定是含Na的化合物,也可能是钠的单质,B错误;
C.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电子层结构不同的离子,电子层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大,Cl-核外有3个电子层,N3-、Na+、Mg2+核外有2个电子层,所以所以离子半径大小关系为:E>B>C>D,C正确; D.碳的氢化物即为烃类,随着C原子数的增多,常温下的状态有气体、液体或固体,所以不一定都是气体,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点睛】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的知识,把握原子序数、元素化合物知识、原子结构来推断元素为解答的关键,侧重于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规律性知识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选项A、D为解答的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6.下列现象与氢键有关的是( ) ①H2O的沸点比同族其他元素氢化物的高 ②小分子的醇、羧酸可以和水以任意比互溶 ③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小
④实验测得水蒸气的摩尔质量大于 18g/mol ⑤邻羟基苯甲酸的熔、沸点比对羟基苯甲酸的低 ⑥水分子高温下也很稳定
⑦CH4、SiH4、GeH4、SnH4 熔点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升高 A.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水分子之间能形成氢键,所以H2O的沸点比同族其他元素氢化物的高,故选①;②醇、羧酸与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所以小分子的醇、羧酸可以和水以任意比互溶,故选②;③水变为冰,形成氢键增多,使冰中水分子间的空隙增多,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小,故选③;④水蒸气分子之间除了存在分之间作用力外还存在氢键,使水蒸气分之间间隙变小,导致其摩尔质量大于18g/mol,故选④;⑤邻羟基苯甲酸形成分子内氢键,使熔沸点相对较低,对羟基苯甲酸,形成分子间氢键,使熔沸点相对较高,故选⑤;⑥水分子的稳定性与共价键有关,故不选⑥;⑦CH4、SiH4、GeH4、SnH4都不能形成氢键,故不选⑦;故选B。
7.X、Y、Z、R、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Y和R同主族,可组成共价化合物RY2和RY3,Y和Z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W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25℃时0.01mol?L﹣1 X和W形成化合物的水溶液pH为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非金属性W>R,W氢化物的酸性大于R氢化物的酸性
B. 在Z、Y形成的两种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分别为1:2和1:1 C. Y、Z、W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水溶液一定显碱性 D. 原子半径由大到小排列的是:Z>R>W>Y>X 【答案】D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⑦
【解析】 【分析】
Y和R同主族,可组成共价化合物RY2和RY3,Y是O元素、R是S元素。25℃时0.01mol?L﹣1 X和W形成化合物的水溶液pH为2,说明该化合物是一元强酸,则X是H元素、W是Cl元素;O和Z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Cl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Z是Na元素。
【详解】A. 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强弱与非金属性强弱没有关系,故A错误; B. Na2O2、Na2O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都为1:2,故B错误;
C. O、Na、Cl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NaClO4的水溶液显中性,故C错误;
D. 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所以原子半径由大到小排列的是:Na>S>Cl>O>H,故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的综合应用,根据元素性质准确推断元素W是解题关键,注意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掌握。
8.下列各组分子中都属于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 A. SO2、H2O、NH3 C. N2、Cl2、CHCl3 【答案】B 【解析】
【详解】A. SO2、H2O、NH3都是极性分子,故不选A;
B. CH4、C2H4、C6H6都含有极性键C-H键,分子结构对称都是非极性分子,故选B; C. N2、Cl2不含极性键,三氯甲烷是极性分子,故不选C; D. H2O2、PCl3是极性分子,故不选D。
9.下列现象不能用“相似相溶”解释的是( ) A. 氯气易溶于NaOH溶液 C. 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氯气易溶于NaOH溶液是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氯化钠和次氯酸钠,不能用“相似相溶”解释,故选A;
B. 碘和四氯化碳都是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知,碘易溶于四氯化碳,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能用“相
B. CH4、C2H4、C6H6 D. H2O2、C2H6、PCl3
B. 用CCl4 萃取碘水中的碘 D. 苯与水混合静置后分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