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7-8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能用表格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
3. 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难点:提高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提前调查本班学生去年体检时的身高,软尺。
学生准备:记录去年体检时的身高,请父母帮助测量现在的身高。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 预设:在体检,测量身高。
师:根据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他的身高是多少?
他比去年长高了多少?
1
全班同学身高增长情况怎样? ……
师: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从出生到三年级的身高变化吧。
2.教师播放课件:
从婴儿(躺着)—幼儿(站着)—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动态成长过程,并结合相应时期用图出示平均身高。
新生儿 平均身高 50厘米 1岁幼儿 平均身高 2岁幼儿 平均身高 88厘米 一年级 平均身高 123厘米 二年级 平均身高 135厘米 三年级 平均身高 141厘米 76厘米 师:大家都是从一个小婴儿开始慢慢成长起来的,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你的身高、体重当然还有智慧都在慢慢地往上增长着。 师:大家看从婴儿到幼儿的身高有什么变化?
预设:增加了26厘米。 师追问:怎么算出来的?
交流方法后,小结:这个26厘米就是从新生儿到1岁时增长的身高。 师:什么叫身高的增长呢?
小结:身高增长其实就是指现在比过去的身高增加了多少厘米。 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人一年长多高呢? 预设:用现在的身高减去上一年的身高。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班同学身高增长的情况?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在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先理解“增长”的内涵,然后结合自身成长确定统计对象,以初步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学习,汇报交流 1.收集、整理数据 (1)了解搜集数据的方法。
师:要了解我们全班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需要做什么呢?
2
预设:需要统计现在的和上一年身高数据。 (师板书:现在的身高,去年的身高。) 师:知道你自己去年的身高吗?怎么知道的?
师:我们学校每一年都会为大家进行健康查体,我们可以去调查学校的体检表。像这种搜集数据的方法就叫调查。(板书:调查)
师:那你知道自己现在的身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爸爸妈妈量出来的。
师:通过测量获得我们需要的数据也是统计中搜集数据的好方法。(板书:测量)
师:课前,老师已经把去年体检时每个同学的身高告诉大家了,现在的身高你们也已经测量了,能计算出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吗?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每个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
小组活动。
各小组交流组员身高增长情况。 (2)用统计表整理数据
师:听了刚才的交流,你能知道我们班同学身高增长情况了吗? 师:怎样就能够看出全班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
预设: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整理就能看出全班同学身高增长情况。 出示统计表:
讨论:如何收集和整理?
预设:根据学生身高增长情况,分5类统计:增长6厘米及6厘米以下、 增长7厘米、增长8厘米、增长9厘米、增长10厘米及10厘米以上,按组汇报每人身高增长情况,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各类的人数。
学生统计填表,选一组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搜集数据的过程
3
中体会搜集数据的方法,在感受原始数据的纷乱中产生进一步用统计表清楚整理数据的意识,培养学生数据整理的能力。】
(3)用条形图整理数据
师:原来在同学们这个年龄段上身高增长的情况是这样的啊。为了让同学和家长都能更清楚地看出我们的统计结果,我们还可以怎样整理?
师点拨:在数学上,用条形图的方法来表示、描述数据更加直观。 教师出示空白格子图,让学生用涂方格的方法尝试着把上面统计表中的数据表示出来。
同桌合作,涂条形图。 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教师小结:课件展示涂格过程,生成规范的条形图。 师:你觉得用条形图来表示出全班身高增长情况怎么样? 引导学生体会到,用条形图可以一眼就看出全班身高增长情况。
师小结:在数学上,整理数据的方法除了用统计表,还可以用条形图。用条形图来整理描述数据,更直观更清楚。整理数据时,需要结合自己的需要来灵活选择整理数据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数学上,用条形图可以更清楚直观地描述数据所要表达的信息。在本环节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来体会,为什么有了统计表还需要用条形图来整理数据呢?那是为了要直观描述数据。这样使学生来了解到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整理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2.分析数据
4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条形图。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增长几厘米的人数最多,说明了什么;增长几厘米的人数最少,说明了什么。
师:你自己处于一种什么情况呢?
如果属于高的,让他介绍为什么长得那么快;如果属于矮的,可以让大家提提建议,比如:身高与遗传有关系,但平时注意合理饮食、多晒太阳多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让自己长得更高一些。
师:与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相比较,条形图有什么优点?
师点拨:这就是条形图整理数据的好处,通过条形的长短一下就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
教师小结条形图的特点:能直观地表示出数据的多与少。
【设计意图:统计能帮助人们从数据中提取出大量的信息,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在本环节中,引导学生通过读取数据本身、数据间和数据整理透露的信息,引导学生来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回顾整理。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解决问题中统计的全过程,进一步梳理搜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
2.全课小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整理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条形图能直观地表示出数据的多与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掌握本节课知识要点,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据整理、分析观念。】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一定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下面老师就来考一考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多媒体出示题目)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将全班同学分成3组,测量本组同学的头围,然后回答问题。 (1) 说一说,你打算怎样记录测量结果? (2) 涂一涂,填一填。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