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执业中药药学综合重点考点归纳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21:06:3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精品文档

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总结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1、 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指导思想:整体观念 基本思路:辨证论治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是\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依据。 2、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2.1 推动、温煦、兴奋统属于阳;凝聚、滋润、抑制统属于阴。

2.2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2.3 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泄,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

3.(1)阴阳偏胜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 治疗时采用“损其有余”、实则泻之。如:阳胜则热--“热者寒之”、 阴胜则寒--“寒者热之”。

(2)阴阳偏衰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治疗时采用泄其有余、补其不足。

(3)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

(4)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 阴阳互根理论:阳中求阴能使 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 阴中求阳能使 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4、/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土-→水-→火-→金-→木。

青风 春 胆 目 泪 爪 酸 东 肝 怒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赤 暑 夏 小肠舌 汗 面 苦 南 心 喜 火曰炎上 温热、向上(升腾)、光明、茂盛 黄 湿 长夏胃 口 涎 唇 甘 中 脾 思 土爰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等 白 燥 秋 大肠鼻 涕 毛 辛 西 肺 悲 金曰从革 沉降、肃杀、收敛等 黑 寒 冬 膀胱耳 唾 发 咸 北 肾 恐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5.五行相生治法:(1.)滋水涵木法 (滋肾养肝法)滋肾阴以养肝阴

1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2.)益火补土法 (温肾健脾法)火指命门之火而非心火,指肾阳 (3)培土生金法 (补养脾肺法)健脾气以养肺气 (4)金水相生法 (补肺滋肾法)养肺阴以滋肾阴

五行相克治法:(1.)抑木扶土法 疏肝健脾

(2.)培土制水法 补脾利水

3.)佐金平木法 泻肝清肺

(4.)泻南补北法 (泻火补水法)心主火,火属南;肾主水,水属北

6、五脏,即心、肺、脾、肝、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胞宫、精室)。

7.五脏主藏精气,以藏为主,藏而不泄;六腑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奇恒之腑,虽名为腑,但其功能却有异于六腑,并有类似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有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特点。

8. (1.)肝:主疏泄,主藏血. 喜条达恶抑郁.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腑合胆.

(2) 心:主血脉,主神志.阳脏,喜通明.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腑合小肠.

(3)脾:主运化,脾气主升,主统血.喜燥恶湿.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腑合胃.

(4.)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肺朝百脉,肺主治节.喜润恶燥.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在腑合大肠. (5.)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纳气,濡养温煦脏腑.有\先\\后天之精\故称为\先天之本\封藏为主.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腑合膀胱. 类似功能:心主血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肺朝百脉 9.. 肺主气、肝主疏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纳气

10.肾主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主通调水道

11. 1.心与肺的关系 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2.心与脾的关系 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3.心与肝的关系 血液、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

4.心与肾的关系 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水火既济)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心肾相交)

5.肺与脾的关系 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6.肺与肝的关系 气机的调节。

7.肺与肾的关系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金水相生。 8.肝与脾的关系 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 9.肝与肾的关系 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10.脾与肾的关系 先天后天的相互滋养。

。 2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12.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心与小肠的关系:心火移热于小肠。

肺与大肠的关系: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肺气的下降。\气虚便秘\

脾与胃的关系: (1)纳运相合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胃不和\。 (2)升降相因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相互协调。 (3)燥湿相济 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属阳喜润而恶燥。两脏燥湿相合

肝与胆的关系: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胆主决断,与人之勇怯相关。 肾与膀胱的关系: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脏的气化。 13.呼吸:肾\\肺 消化:肝\\脾

水液代谢:肺(上焦)\\脾(中焦)\\肾(下焦) 脑活动:心\\肝\\肾 气的生成:肺\\脾\\肾

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 14. (1)元气-肾 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肾中精气,分布于三焦.推动和促进着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各脏腑、经络

(2)宗气-脾肺“气海、膻中”,宗气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行呼吸\\气血.语言、

声音、呼吸、视听、心搏

(3)营气-脾胃“荣气”,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脉中之气,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4)卫气-脾胃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控制汗孔开合和汗液排泄,

维持体温.脉外之气.

15.气逆:面红目赤 气滞:闷胀疼痛 气闭:不省人事 气脱:汗出不止 气陷:子宫下垂 16.血的功能 营养和滋润作用,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成分。 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血能载气、养气)

津和液:质地较清稀,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

质地较稠厚,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则称为液。

17. 督脉的基本功能为: ①调节阳经的气血(阳脉之海)②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有关。 任脉起基本功能为: ①调节阴经气血(阴脉之海);②主持妊养胞胎(任主胞胎)。 冲脉基本功能为: ①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②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之功能。 带脉基本功能为: ①约束纵行诸经; ②主司妇女的带下。

18. 偏阳质 与发病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类型。

偏阴质 与发病偏阴质是指具有偏于不足、偏寒、喜静等特性的体质类型。 19.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不通;寒性收引,具有收缩牵引挛急等特点。 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易犯头目、内扰心神;暑多挟湿,

湿热郁阻(暑必兼湿)。

湿: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湿性重浊:沉重、秽浊(痹证、淋证);湿性粘滞:

粘着、停滞(病程缠绵、反复发作);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下肢水肿。

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疡。

疫: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

易于流行。

。 3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20. 病机:

(1)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导致真实假虚现象,称为:大实有嬴状 (2)由于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导致真虚假实现象,称为:至虚有盛候 21.阴阳互损: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

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称为:阳损及阴

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阴寒之邪雍盛于内,可见阳浮于外之症,称为:真寒假热之证。 阳盛格阴:邪热过盛,格阴于外,称为:真热假寒之证。 22.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疾病传变) 23.康复原则:形神共养:①养形重在养精血保胃气。②养神重在调神护神。

调养气血阴阳:①调养气血。②调养阴阳。③协调脏腑。④疏通经

络。

第二章 中医诊断基础

1.中医诊断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辨证求因

青色 主寒证、惊风证、瘀血证、痛证 黑色 主肾虚、水饮证、瘀血证、痛证 黄色 主虚证、湿证

白苔:表证,寒证 积粉苔:毒热内盛,常见于瘟疫或内痈 黄苔:热证,里证 舌淡胖苔黄而华润:阳虚水湿不化 灰黑苔: 灰黑而润滑:寒湿证 灰黑而干燥:里热证

口苦------肝胆实热 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 口中泛酸------肝胃不调;或食滞

于胃 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 口淡乏味------常见于脾虚不运

第三章 常见病辨证论治

反治: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 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 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虚药治疗虚性闭塞不通症状 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实性通泄症状 真实假虚证

第四章 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藏药:五元:土、水、火、风、空 三因:隆、赤巴、培根 三化味:甘酸苦 蒙药:三根:赫依(气)、希日(火)、巴达干(土和水) 三秽:稠、稀、汗

第五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尿胆红素(BIL) 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降解产物,显示肝细胞损伤和鉴别黄疸的重要

指标 肝炎、肝硬化、肝损伤、胆管炎

2.尿淀粉酶: 增高:急性胰腺炎发,胰头癌、流行性腮腺炎、胃溃疡穿孔

减少:重症肝病、严重烧伤、糖尿病

3.粪胆原:增加: 在溶血性黄疸 减少: 阻塞性黄疸

。 4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4.淀粉酶(AMY) 速率法:血清80~220U/L

增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12h,血清淀粉酶开始升

高,12~72h达到高峰,3~4日恢复正常。

降低:肝癌、肝硬化、糖尿病

5.磷酸激酶(CPK) 男性25~200U/L 女性25~170U/L

增高: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脑梗死、急性脑外伤

6.肾功能检查的项目有 血清尿素氮 血肌酐 7.血尿酸: 参考范围:155~428μmol/L酶法

男性180~440μmol/L 女性120~320μmol/L 增高:核蛋白代谢增强 减少: 恶性贫血、范科尼综合征,高糖、高脂肪饮食

8.血糖(GLU) 空腹: 成人3.9~6.1mmol/L(70~110mg/dl) 儿童3.3~5.5mmol/L(60~100mg/dl) 餐后2h:血糖<7.8mmol/L(140mg/dl)

增高:胰岛素功能低下 降低:胰岛素β细胞瘤,肾上腺素皮质功能减退(艾迪生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营养不良

9.糖化血红蛋白(Ghb) 竞争免疫比浊法4.8%~6.0%

增高见于糖尿病、高血糖 降低见于贫血、红细胞更新率增加 10.血清总胆固醇(TC)--3.1~5.7mmol/L 11.甘油三酯(TG)--0.56~1.70mmol/L

1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子 1.9~3.61mmol/L 1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与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呈负相关 1.04~1.55mmol/L

14.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

临床检查为大三阳的是 HbsAg HBeAg HBcAb 带有传染性,应尽快隔离。 临床检查为小三阳的是 HbsAg HBeAb HBcAb 传染性小,不需要隔离。

第六章 中药学文献信息与咨询

一次文献是作者以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撰写的原始文献,如专著、期刊论文、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说明等。

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整理、分类、提炼加工,按一定规则编排而成,如书目、题录、文献等。

三次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基础上,对某一特定专题的一次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基础上编写的文献,如论文综述、专题评论、教科书、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等。 图书信息一般比期刊晚3-5年

1.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伤寒论--张仲景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 ■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本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 ■瘟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本草典籍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陶弘景著;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合刊本,张存惠著;

。 5欢迎下载

搜索更多关于: 执业中药药学综合重点考点归纳  的文档
执业中药药学综合重点考点归纳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kilk4nqwa8qp2012imx4yj364q3d4011lf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