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1)单元适应性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是 A、周 B、商 C、夏 D、汉 2. 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民主选举首领 C.世袭制 D.分封制 3.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周王——卿——诸侯——士 B.周王——诸侯——大夫——士 C.周王——诸侯——士——大夫 D.周王——大夫——士——卿 4.西周分封制主要是针对 进行分封的 A、先代帝王后代 B、异姓功臣贵族 C、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D、同姓王室贵族
5. 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6. 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是 A.中央政府设“三公”“九卿” B.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C.地方实行郡县制 D.权力的高度集中 7.下列哪一官职设立在秦代虚有其位
A、太尉 B、丞相 C、御史大夫 D、廷尉
8.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下列哪一因素决定的 A.地主阶级的权欲 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C.地主阶级的要求 D.法家思想的启示 9.关于皇帝制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最早设立皇帝制度 B、皇帝以“朕”、“制”“诏”等增强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 C、它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D、皇帝制度的创立与中央集权无关,只是皇帝的个人行为 10.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 A、三省六部制 B、中央集权制 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
11.下列哪个朝代建立之初,既实行分封诸侯,又实行郡县制 A、秦 B、周 C、西汉 D、唐
12.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3.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他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①③③④ D.①②③④ 14. 云南建立行省始于
A.秦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5.元朝行使宰相职权的政府机构是
1
A.中书省 B.尚书省 C.枢密院 D.宣政院 16.从明初废丞相到清初设军机处,表明
A.皇权日益强化 B.君权和相权矛盾缓和 C.皇帝宰相分权 D.加强中央集权 17.明太祖废丞相的原因有 ( )
①宰相权势过重 ②丞相胡惟庸逆反③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 ④宰相时常引起朝政混乱 A、① ② ④ B、① ③ ④ C、②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18.“票拟”是 ( )
A、皇帝对大臣奏折的批复意见 B、当时一种银票
C、大臣上承皇帝的一种奏折 D、阁臣帮助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19.下列哪个机构或制度的建立和皇帝与丞相的矛盾无关 ( ) A、唐朝的三省制度 B、北宋废除丞相 C、元朝设立枢密院 D、清朝设军机处
20.7—9世纪末日本先后派遣13批遣唐使来唐.接待这些人的唐朝政府机构是 A.工部 B.户部 C.礼部 D.吏部 2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
A.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 B.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C.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州的长官 D.在中央始设三省六部 22.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是中国地方省制的开端②是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⑧ C.①③④ D.⑧④
23.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与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 土地和人口 D. 人口和铁犁
24、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5、西周的礼乐制度,其本质意义是
A.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B.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C.是一种等级制度 D.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 26.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后,秦朝
A.郡县的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D.地方政权机构分州、郡、县三级 27.秦朝法律立法的指导思想是
A.轻罪重刑 B.轻罪轻刑 C.重罪轻刑 D.重罪重刑 28.下列体制能明显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的是
A.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 C.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和清朝的军机处 D.北宋的枢密院和明朝的内阁 29、唐朝与宋朝加强君主权利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 A.设立六部 B.分化相权
C.分散地方官的权力 D.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30.下列现象,哪一项发生于明代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2
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4分,共40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 31、读图一至图四,然后回答问题:
图四 军机处内景
高一历史试题 第5页(共8页)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4分)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1分)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1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3分)
(3)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1分)
3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1)结合材料一,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1分)
材料二
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的知识扼要分析,北宋吸取五代藩镇的教训,怎样“尽夺藩镇之权”的?(8分)
(3)材料二中朱熹关于北宋败亡原因的观点你同意吗?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你的观点。(5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设官职以掌管兵、刑、钱、谷等事,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来说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恣纵,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皆受成事,倚辩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下闻过日骄,下慑伏欺以取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关于毛泽东所叙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试以秦始皇举措加以论证之。 (6分)
(2)据材料二、三,结合秦朝史实,说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8分)
4
高一历史(必修1)单元适应性练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CABDA 6-10 DABDB 11-15 CBABA 16-20 ADDDC 21-25 DCCDA 26-30 AACBC 二.非选择题: 31、
(1)制度: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特征:皇权高度集中
(2)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
解决措施: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3)清朝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32、
(1)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2)措施:①收精兵。宋太祖将禁军划归“三衙”统领,发兵之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②削实权。削弱、剥夺宰相、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规定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有权向朝廷制节奏报,派文臣任州郡长官,以免拥兵作乱。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同意说:宋初的各种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后患。这些都是宋败亡的原因。 不同意说:宋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封建政府的腐败以及严重的社会危机。
33. (1)政治上,确定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管制的三公九卿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经济上,实行并保护土地私有制,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2)这种制度具有独断性和绝对性,秦始皇依靠手中绝对权力以采用严刑酷法的方式控制人民,统治时徭役、赋税繁重,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使人不堪重负,这种制度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往往会因皇帝的才识和品质的好坏发生大起伏变化.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