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自主浏览教材,探究什么是位图,什么是矢量图? (2)巡视观察学生掌握程度,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请学生上台演示操作方法并加以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打开“小桥”的图片,让学生发现图像由大量的矩形点组成,排列和紧密,在不放的情况下,肉眼很难识别。之后教师进行讲授,在信息技术领域中,这些矩形点被称为像素,像素由位置值和颜色值表示。通常,把这种通过像素表示的图像称为位图,也称点阵图像或栅格图像。
教师引导学生打开杯子图片,进行放大并观察得出了什么效果,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之后由学生代表进行回答,并说出为什么?
学生:无论怎么放大矢量图,它的边缘仍然很平滑。得知,计算机用一组指令来描述构成矢量图的直线、矩形、曲线、圆弧等的形状、位置、颜色等属性。显示时,通过相应的软件来读取和解释这些指令。而无论把图形放大多少倍显示,存储的这些指令都可以精确地描绘出图形的所有属性来,从而真实地显示出图形。
由教师总结位图和矢量图的共同和不同之处。 (三)巩固提升
引导学生用表格的方式,总结出位图和矢量图,并进行展示,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四)小结与作业
(1)小结: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作业:利用上网,找出更多关于矢量图和位图的知识,下节课进行分享。 【答辩题目解析】 1.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教学重点为理解位图和矢量图的特性。 教学难点为学会区分位图和矢量图。 2.位图和矢量图的区别? 【参考答案】
矢量图与位图比较:矢量图与分辨率无关,不管矢量图放多大,都不影响它的质量和效果。矢量图的放大,只是参数的改变,电脑就会根据现有的分辨率重新计算出新的图像。位图的质量取决于分辨率。一幅位图放大几倍后,就会明显地出现“马赛克”的现象。矢量图可以十分灵活地进行编辑,矢量图的基本元素是对象,每个对象都是自成一体的实体,某个对象的改变不会影响到没有关联的对象。位图的编辑受到限制。位图是点(像素)的排列,局部移动了或者改变了就会影响到其他部分的点。
中信息技术《IP地址》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信息技术《IP地址》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内容是关于我国首例利用因特网破获聚众赌博案件。
(1)学生观看视频。
(2)学生概括视频主要内容。
2.设置疑问:公安机关根据什么线索进行破案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IP地址的概念。
(二)新知探究 任务一、查一查
1.设计小竞赛,根据查看本机IP地址的方法,学生动手操作查看自己计算机的IP地址。
2.请完成较快的同学说出自己的IP地址,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任务二、答一答
1.学生自学课本上关于IP地址概念的内容。
2.学生回答问题:“什么是IP地址”,老师做补充总结。 任务三、说一说
1.学生利用2分钟自学书上的内容,讨论IP地址的组成特点。
2.教师带领学生结合黑板上记录的IP地址,总结IP地址组成的特点,包括点分十进制的表示方法及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通过对网络号和主机号的讨论,引入IP地址分类的概念。
(三)巩固提高
根据之前学习的内容,完成巩固训练习题:
1.请学生随机说出一个IP地址,设置纠错环节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IP地址组成特点。
2.进一步提升学生辨别IP地址类型的能力,突破难点。 (四)小结作业
1.简单回顾本节课所学要点。
2.首尾呼应,回顾刚上课时播放的视频,请同学们思考警察到底是如何根据IP地址查获罪犯的,根据网络号和主机号对应进行分析。
3.通过上一个问题引出关于IP地址管理的问题,请同学们课后去查资料,下节课上课时请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具体谈一下IP地址的分类。 【参考答案】
IP地址共分为五类:A、B、C、D、E。其中我们常见的是A、B、C三类。 — —
—
2.请谈你对任务驱动法的理解。 【参考答案】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属于启发式的、探究式的学习,适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动机的驱使下以及教师的指导下,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主动利用学习资源,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通过完成任务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总体概括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驱动是关键,提升信息素养是目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