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提升居家社区和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养老市场,提升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人享受优质养老服务。
二、养老护理市场需求规模
(一)老龄化的速度快,来势猛
加速老龄化将倒逼政府和企业改变。2001年到2020年是我国快速老龄化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65岁以上人群占比从7%增长到14%,英国用了45年,日本用了25年就进入老龄社会,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可能比其他国家都要快。
图表 中国老龄化速度远超欧美等发达国家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多
由于中国传统孝文化,老人们不愿意离开家养老,提供老年人最关注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照顾陪伴、健康教育等的养老企业将最为符合当前迫切的服务需求。截止2014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达到近4000万。预计到2050年,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65岁以上的独居人口将达到4600万。根据世界经合组织的估计,65岁以上人口人均医疗费用大约是65岁以下人口的2—8倍。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5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图表 城乡老年人患慢性病率逐渐上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养老服务机构规模
截至2015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1.6万个,比上年增长23.4%,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2.8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6万个,互助型养老设施6.2万个;各类养老床位672.7万张,比上年增长16.4%(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3张,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298.1万张。
图表27 2014-2015年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规模 指标 机构总数 床位数 每千人床位数 2014年 94110个 577.8万张 27.2张 2015年 11.6万个 672.7万张 30.3张 同比增长 23.4% 16.4% 11.4% 数据来源:国家民政部
三、失能老人护理市场投资机会
“失能老人”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截至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了2.2亿,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已突破4000万。其中不少是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我国迎来了人口转型的拐点,人口红利将进入逐渐收缩时期。未来若干年里,劳动力人口将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出现负增长趋势,人口老龄化开始加速。同时,随着老年人口总量的上升,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数量也迅速攀升。
与健康老人相比,“双失老人”(失能失智)养老护理的特殊性显而易见。健康老人行动自如、生活自理,因此其养老护理的选择空间和时间弹性都比较大,居家养老或者机构养老对他们来讲似乎都不存在大的障碍。“双失老人”则完全不同,他们必须有专人陪伴、需要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6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专门的生活照料,专业的医疗护理,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和更大的精力,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生活安宁。
如今社会养老机构有不少,有公立也有民营,但是不少养老机构只接收生活能自理的老人,而对于失能老人大都不愿意接收,即使是能接收费用也非常的昂贵,一般的家庭根本就负担不起,因而,不少实行医保的失能老人,只好选择长期到医院养老,由此从另一个方面又造成了医疗床位的紧张,而多数失能者只能是处于不稳定照料,或者无专业照料之中。
“双失老人”的养老护理问题,不简单是一个养老护理机构及其床位数量短缺的问题,关键在于,其他的选择对他们都不大适用,养老护理机构对“双失老人”及其家属来讲,是其他养老护理方式难以替代的、或者说是只能如此的选择。这正是矛盾的特殊性之所在。养老护理机构床位的短缺与服务的短板并存,特殊的需求与相应的供给脱节,加之“双失老人”及其子女家属的经济与精神都无法承受目前“医养分离”的重负,凸显了这个矛盾在整个社会养老问题中的突出性和和尖锐性。
四、医养结合模式投资机会分析
“医养结合”是一种更为充实的新型养老模式,即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养老与医疗相结合,其特点是融合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两部分资源,不仅为老人提供传统的生活、心理及文化方面的服务,还增加了医疗、保健、康复服务,配备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为老年人提供医疗诊治、护理保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消除了患病老人及家属的后顾之忧,使得患病老人在养老机构也能得到及时治疗。
医养结合的最大优势在于医疗服务比较便捷。一般的养老院在老人生病之后无法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和康复治疗,老人如果生病还需要去专门的医院进行治疗。而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可以随时就医,随时治疗。医养结合,既减轻了医院病床压力,又增加了养老机构入住率,可谓双赢。
医养结合让老人享受无缝隙衔接医疗服务和医保政策,让养老床位的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将医疗、康复、护理、心理等在医院才能享有的医疗和护理服务纳入日常工作范围。为每位老人建立医疗档案,随时记录老人健康变化;每周进行呼吸、脉搏、血压、血糖、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对有老年性疾病、特殊病情的老人进行重点监测和康复训练。
医养结合对老人照顾更加体贴入微。全面、细致、温馨的全托护理、生活照护,为特色的护理服务。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把生活照护、基础护理、临床护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五个结合:临床护理与24小时生活照料相结合;临床治疗与康复、保健相结合;心身同医与精神慰籍相结合;营养食谱与四时养生药膳相结合;重点护理对象与普通24小时巡视、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7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无缝隙护理覆盖相结合。
已有地方政府尝试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一是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可以申请引进医疗机构;二是一级医院若有闲置的床位可以申请增设养老服务;三是不符合内设医疗机构规划、标准的养老机构可以根据就近原则,与附近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合作,为老人就医开通绿色通道。
随着年龄增长,到了晚年,大多数老人会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急需医养结合的老年护理服务。目前,我国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处于短缺状态,而社区医院拥有一批经过专门训练或从业多年、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及护理人员,这些人力资源可以为老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综合服务。“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是今后养老机构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五、养老护理市场投资风险预警
(一)政策风险
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是老年产业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关键原因。老龄产业主要是面向低收入的老年群体,可以说是一种微利或非营利事业。所以要促成其社会化、产业化,则政府的激励政策十分重要。任何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都不会把老年服务完全推向市场。养老服务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明显区别之一,就是其有着明显的社会福利性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这个产业投入相对大、收入相对小,赢利空间有限,因此,其发展比其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政策的支持,甚至是公共资金,也就是政府财政的扶持。
(二)融资风险
融资难是民营养老机构遇到的最大问题,除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渠道融资困难外,养老机构由于其微利性也很难从小额贷款等途径获得融资,而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扩大规模,对企业来说很困难,光是高昂的地价就足以让他们“望洋兴叹”。因此,要推动养老产业的社会化发展,首先应该解决的是民营养老机构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用地优惠等多个方面来扶持养老产业发展,减轻养老机构尤其是民营养老机构的负担,增强其自身发展动力。另一方面,盘活闲置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如经营不善的工厂、医院、疗养院等,通过重组、改制、出让等多种方式转化为养老机构资产,既扩大了其经营规模,也提高了不良资产的运作效率。此外,针对养老机构贷款难的问题,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基金补贴给银行,通过银行向有资质的养老机构发放贷款,这样既解决了养老机构贷款难的问题,还可以督促养老机构规范经营,提高自身的经营质量。
(三)社会风险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8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