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兵捕之,久不得?B. ?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C. ?
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乃欲为此计?陛下有几子,?D. ?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D(A项,代词,他的/助词,表祈使语气。B项,代词,盗贼/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D项,均为副词,表示两事情理相悖,“却,反而竟然。”)
3.C(题干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对象李迪,二是特征“胆量非凡”。①体现其才能,④说明其受到报复,⑤体现其对皇上的忠诚。所以A、B、D三项错,C项正确。)
4.D(A项“他”应为其“曾祖父”。B项“立即”错,是“仁宗即位后”。C项“李迪不畏众怒”错,原文只是“群臣莫敢言”,只提及“章献深衔之”。)
5.(1)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
①(太后)对李迪说:“您从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大事,大概错了。” ②皇帝下令不允许,但是非常赞赏他的志向。 皇帝下令不同意,但是认为他的胸襟很豪迈。
曾经在他休假时。忽传诏书命他到东门应对皇上。皇上将三司使马元方上奏的年出入财用数额出示给李迪看。当时连年蝗旱灾害,问他有什么办法,李迪请求打开内藏库以资助国家费用,就可以放松赋敛,民众不会劳苦了。皇帝说:“我想任用李士衡代替马元方,等他来了,一定拿出百万金帛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不分内外,希望下诏赐给三司,以示恩德,何必说借。”皇上很高兴。
当初,皇上要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多次上疏进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成为天下人母的仪范。章献很怨恨他。天禧年间,李迪官拜给事中。周怀政被杀之时,皇帝很生气,想要追究太子的罪责,群臣都不敢进言。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儿子,却想这样行事。”皇上
6
恍然大悟,因此只是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太后参与政事,将寇准贬到雷州,以李迪朋党勾结之名义,将李迪贬为衡州团练副使。丁谓派人逼迫他,丁谓事败,李迪做河南府知府。来京师朝见,当时太后垂帘听政,对李迪说:“您从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大事,大概错了。现在我辅佐养育天子如此,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厚恩,现在见到天子圣明,我不知道皇太后盛德,竞到了如此程度。”太后也很高兴。
李迪是贤能的丞相。正当仁宗刚登基的时候,章献从上监视着朝政,很依附自己的才能,这对国家将有专制的祸患。李迪严肃正直进言,能够使宦官和皇上亲近的人,不敢暗中观察,等待时机,实现非分之想。而且仁宗君主的品德日渐达到,章献也保全了美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之臣,从这里就能看到了。
【资料链接】
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汇总 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鄙:(古义:边境。今义:品质低下。) 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顾:(古义:反而,难道。今义:有看的意思;还有照管、注意的意思。) 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安:(古义:疑问代词\怎么\。今义:常用于\安静\、\安全\等) 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