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锦大猫高考复习资料
实验组:培养基+L-天冬酰胺酶+淋巴瘤细胞 对照组:培养基+______________
b.适宜条件下培养后,观察细胞生长状况,检测L-天冬酰胺含量。 实验结果(如下表):
L-天冬酰胺含量 实验分组 生长状态 培养液 实验组 对照组 结果分析: 该实验利用了酶的________特性;表中①应为________;对照组细胞内L-天冬酰胺含量正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患者多次静脉注射该外源性酶后疗效降低,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____反应;该酶口服无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你认为理想的抗肿瘤药物应该具有的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L-天冬酰胺酶+正常细胞 专一性 抑制 能合成L-天冬酰胺(有合成L-天冬酰胺的酶)
(2)免疫(拮抗) 酶被分解失活
(3)对肿瘤细胞有专一性杀伤作用,对正常细胞无影响
[解析] 本题以验证性实验为载体,通过实验方案的完善,实验结果的分析等环节,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对高中生物实验原则的理解运用能力。
(1)实验的目的是验证L-天冬酰胺酶对两种细胞的影响,实验组加入了淋巴瘤细胞,对照组应在相同条件下加入正常细胞,即:培养基+L-天冬酰胺酶+正常细胞;该实验利用了酶的专一性;肿瘤细胞自身不能合成天冬酰胺,体内已有的天冬酰胺会被L-天冬酰胺酶分解,而正常细胞中的天冬酰胺尽管会被酶分解,但自身能够继续产生天冬酰胺,故含量正常。
(2)外源性L-天冬酰胺酶会被免疫系统当抗原进行处理,多次注射后发生免疫反应,L-天冬酰胺酶被免疫系统处理失活,疗效降低;L-天冬酰胺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若口服的话会被消化系统消化分解成氨基酸,从而丧失其功能。
(3)作为人体肿瘤康复治疗的药物是即不损伤机体又达到疗效,宗旨就是只专一性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负面影响。
27.(10分)(2013·江苏,27)下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 正常 缺乏 缺乏 细胞内 缺乏 正常 9
2014锦大猫高考复习资料
(1)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Δh,此时S1和S2浓度大小关系为________。
(2)图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________,两者在物质透过功能上的差异是________。 (3)进一步探究两种膜的特性,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紫色洋葱。
实验器材: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不含溶液),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擦镜纸,滴管,记号笔等。
实验试剂:蒸馏水,0.3 g/mL的蔗糖溶液和与其等渗的KNO3溶液。部分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 ①选两套渗透装置,标上代号X和Y,在两个烧杯里均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分别在装置X和Y的漏斗内加入适量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均调节漏斗内外液面高度一致,渗透平衡时出现液面差的装置有________(填代号)。
②选两片洁净的载玻片______,在载玻片中央分别滴加______,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并分别观察装片中细胞的初始状态。
③观察临时装片中浸润在所提供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的变化,两者都能出现的现象是_____。
(4)上述实验中最能体现两种膜功能差异的实验现象是_____。 [答案] (1)S1>S2
(2)原生质层 原生质层能主动转运有关物质而半透膜不能 (3)① X ②标号 蒸馏水 ③质壁分离 (4)KNO3溶液中的细胞质壁分离后会自动复原
[解析] 本题通过渗透作用实验及拓展,考查实验分析、评价和设计能力。
(1)由于渗透平衡时存在液面差△h,即相当于对渗透系统产生了一个外力作用,可推断为S1>S2,验证的方法是用吸管吸取△h处的液体后,仍会发生渗透作用。
(2)成熟的植物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能主动吸收物质,而物理性半透膜不具备这一特性。
(3)①由于蔗糖不能透过半透膜,而K和NO3能透过半透膜,因此X装臵会在渗透平衡时出现液面差。②实验设计时对于实验组和对照组要进行编号,制装片时要先在载玻中央滴加蒸馏水,便于外表皮展开和维持生活状态。③两组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都因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内液浓度,因此都会发生质壁分离。
(4)由于K和NO3能够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被细胞吸收,因此会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自动复原的现象。
28.(15分)小鼠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材料。下面是用小鼠进行的一系列实验,请回答: (1)一雌性小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之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该突变型小鼠与野生型
+
-
+
-
10
2014锦大猫高考复习资料
雄鼠杂交,后代既有野生型也有突变型。
①在小鼠的野
生型和突变型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能否确定突变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________。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鼠的体色灰色与白色是一对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某校生物科研小组的同学饲养了8只小鼠(编号①~⑧),同时进行了一次杂交实验。下表是杂交组合及所得第一胎子鼠的体色情况。请分析后回答问题:
杂交 组合 Ⅰ Ⅱ Ⅲ Ⅳ 雌 ①灰 ③白 ⑤灰 ⑦白 亲本 雄 ②白 ④灰 ⑥灰 ⑧白 子代 灰 5 4 11 0 白 6 6 0 9 该小组同学认为,上述实验结果不能确定哪个性状是显性性状。需重新设计杂交组合,以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请你利用表中所给的亲本简要写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灰色对白色是显性性状,分别受基因B、b控制,且上述8只小鼠中有纯合和杂合雌雄个体,要验证基因分离定律,则应选作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
[答案] (1)①突变型 ②不能 不管突变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突变型与野生型杂交后代都可能有两种类型(用遗传图解说明也可)
(2)实验方案:让①与④杂交,②与③杂交,观察后代体色情况 结果及结论:
如果①与④所得后代既有灰鼠又有白鼠(②与③的后代全为白鼠),则灰色为显性性状;如果(①与④所得后代全为灰鼠)②与③的后代既有灰鼠又有白鼠,则白色为显性性状
(3)BB×bb
[解析] (1)①结合题意分析:该突变型小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后代既有野生型也有突变型。说明该小鼠发生显性突变,因此突变性状为显性。②只根据题意不能确定突变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因为突变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或X染色体上,突变型与野生型杂交后代都可能有两种类型。
(2)确定显隐性可依据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来判定,因此可进行的实验方案是:让①与④杂交、②与③杂交,观察后代体色情况。
预期结果是:如果①与④所得后代既有灰鼠又有白鼠(②与③的后代全为白鼠),则灰色为显性性状; 如果(①与④所得后代全为灰鼠)②与③的后代既有灰鼠又有白鼠,则白色为显性性状
(3)8只小鼠中有纯合和杂合雌雄个体,要验证基因分离定律,则应选作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BB×bb。 29.(10分)某兴趣小组同学欲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调查研究。对于有较强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他们用自制的取样器进行土壤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
11
2014锦大猫高考复习资料
一区域内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1)本探究性研究在实验计划中,主要的操作环节有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2)在采集小动物时,对体型较大的可用________取出。对体型较小的可用________采集。 (3)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
(4)该兴趣小组拟对一种新型杀虫剂对环境中生物的影响进行探究实验,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加水稀释的杀虫剂,蚯蚓若干,相同木箱数只,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清水。 实验步骤(填写下表):
若无蚯蚓,你如何设计该实验? [答案] (2)包纱布的镊子 吸虫器
(3)某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种类)和数量统计表
动物类群(种类)名称 个体数量 (4)①土壤+蚯蚓10条,喷水保湿 ②喷加水稀释的杀虫剂
③A木箱中蚯蚓生活状态明显差于B木箱中蚯蚓 ④杀虫剂对蚯蚓无影响(或无毒害)
⑤A木箱中蚯蚓生活状态明显好于B木箱中蚯蚓 ⑥杀虫剂有利于蚯蚓的生存(或生活)
可直接统计喷洒杀虫剂和清水后两箱土壤中小动物的数量加以对照说明。
[解析] (2)对于体型较大的动物可以用包纱布的镊子取出,而对于体型较小的动物则可用吸虫器采集。 (3)注意是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应以动物名称和个体数量为记录值。
(4)探究实验设计时应注意在以“新型杀虫剂”有无为自变量的基础上,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设计实验,预期结果应注意各种可能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