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义指“脸色”;C项“慷慨”古义指“意气昂扬的样子”。 答案:D
7.下列对各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②斯固百世之遇也 ③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④断头置城上 ⑤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⑥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⑧恐年岁之不吾与 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⑩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②③⑩/④⑤/⑥⑦/⑧
/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为被动句,②③⑩句为省略句,④⑤句为省略句,⑥⑦
A.①⑨
B.①④/②⑧/③⑩/⑤⑥/⑨C.①⑨/②③⑩/④D.①
/⑤/⑥⑦/⑧
/②⑩/③④⑧/⑤⑦/⑥⑨
思路解析:上述句子中,①⑨句为定语后置句,⑧
句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A
对照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8~11题。
周顺昌传(节录)
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 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曰:“始吾以为天子命, 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毙一人,余负重伤,窬垣走。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 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五人墓碑记(节录)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8.从下列词语中选取恰当的词填入《周顺昌传(节录)》中的横线上。 则 及 乃 与 然 以
依次为 、 、 、 。 9.下列两个短句是从《周顺昌传(节录)》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它们各应在哪一句的后面。请写出该句的内容。 (1)众益愤
应在“ ”的后面。
用心 爱心 专心
5
(2)众纵横殴击
应在“ ”的后面。
10.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德:善事,好事。 .B.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 .C.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D.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
前:上前。 先:表率。 按:查究。
11.比较上述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段文字在记述苏州市民自发斗争的场面时,对材料的处理有所不同。有的材料,《周顺昌传(节录)》写得详细,而《五人墓碑记(节录)》写得简略,试举一例。 (2)这两段文字,对材料取舍、详略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思路解析:解答这样的题目,要点有二:一是要掌握备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二是要研究具体语境中的上下文的语意和关系,这样才能对号入座。本题中,第一处下文说大家都感到“愤怒”并“号冤”,而这种情形是在听说逮捕顺昌的人已经到达之时才出现的,所以可选“及”字(这里用其“等到”意);第二处的句子大意是“请求将百姓的心情意愿向上传达”,据此可推知这里应选用“以”字(这里用其“把,将”意);第三处上句说起初以为是天子下的命令,下句说是东厂下的命令,所以横线处的词语应带有既表示醒悟又表示惊怒意味的“乃”字(这里用其“却,竟然”意);第四处上文“忠贤乃安”与下文“缇骑不出国门”形成鲜明的对比,可知应用“然”(这里用其“然而,可是”意)。 参考答案:及 以 乃 然
9.思路解析:本题解答方法与上题有相同之处:一要理解所要还原的句子的意义,二要把握具体语境中的上下文的语意和关系,善于寻找语意断裂处。句(1)意为“大家更加愤怒”,而从原文看,其中的原因是“旗尉”张狂的言行。从文意看,写旗尉“厉声骂”并“手掷锒铛于地”后,下文“曰”的对象显然不再是“旗尉”而是“众”,所以句(1)应在“声琅然”之后。句(2)意为“众人四处追打”,从原文看,其中的原因是“旗尉东西窜”。从文意看,“旗尉东西窜”是“众纵横殴击”的原因,而“毙一人,余负重伤,窬垣走”则是“众纵横殴击”的结果,所以句(2)应在“旗尉东西窜”之后。 参考答案:(1)声琅然 (2)旗尉东西窜
10.思路解析:A项中“德”已经活用作动词,意为“感恩,感激、爱戴”。 答案:A
11.思路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一是要从不同文字材料中找出相同内容而详略不一的记述的例子,二是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要答好本题,一要抓住两段文字的不同的题目,由此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差异;二要注意找出两段文字同时记述的内容,这样才能进行详略的比较。
参考答案:(1)例一:《周顺昌传(节录)》从“士民德顺昌甚”的角度,详细地写出苏州市民斗争的全过程,如“众咸愤怒”“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众益愤”“众纵横殴击”等;而《五人墓碑记(节录)》只写“众不能堪”。 例二:《周顺昌传(节录)》着力渲染市民抗暴的声威,如“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在群众殴击下,“东西窜”“毙一人”“余负重伤,窬垣走”;而后者只写“抶而仆之”“噪而相逐”。
(2)一是体裁不同:一为传记,以记叙为主;一为墓碑记,以议论为主。二是突出的重点不同:一为周顺昌立传,突出周顺昌的品德及苏州市民对周顺昌的爱戴;一为五义士树碑立传,突出五人为义而死的经过。
用心 爱心 专心 6
12.清代文人李玉写过剧本《清忠谱》,纪念苏州五人,其中《吊墓》一折有诗一首:
奸祠一旦已成灰,义骨常存万古堆。 人生自古谁无死?路上行人口似碑!
你能从《五人墓碑记》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 (1)奸祠一旦已成灰: (2)义骨常存万古堆: (3)人生自古谁无死: (4)路上行人口似碑:
思路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找准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前提则是对诗句的正确理解。而诗句的意思并不复杂,理解的难度也就不大,所以细心一点,就能找到符合要求的信息。 参考答案:(1)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2)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4)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13.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涌出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沟渠,由此流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浑浊。
思路解析: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弄清题目的明示信息与隐含信息。题目要求仿照比喻形式,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这是明示信息;再审读所给句子,是由两个比喻句组成的一组关系相对或相反的句子,比喻句之间有转折关系,这就是隐含信息。仿写时不能脱离这些信息要求。 答案示例:逆耳的忠言好比配有黄连的中药,虽然难以下咽,却是对症下药;奉承的蜜语犹如含有毒药的琼浆,虽然香甜可口,却是慢性中毒。
用心 爱心 专心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