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tex粘涤AB双色纱的生产实践
于灵芳 项 玲
(杭州二棉纱线有限公司)
摘要:探讨11.8tex粘涤AB双色纱的纺纱生产工艺。针对混纺各组分纤维的性能物点,正确选择混合工艺,合理配置各工序工艺参数及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结果用紧密赛络纺设备成功纺制出11.8tex粘涤AB双色纱,质量达到了较好水平。
关键词:粘胶纤维;改性涤纶纤维;混纺纱;AB双色纱;紧密赛络纺;质量
AB双色纱是指两根不同颜色的粗纱同时喂入细纱机直接纺制而成的纱,具有股线的双色效应,制成织物手感柔软、表感丰满、纹路清晰、色泽多姿,给人以立体感的视觉效果;由于采用有色纤维纺制,故从纱线到面料,无需再染色处理,对环境无污染,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
我们在粘涤70/30 11.8tex AB双色纱赛络紧密纺生产中,A组采用100%的白粘胶,B组采用黑涤46%、黑粘胶40%、扁平灰涤12%、蓝色有光三角涤纶2%,把该纱用于织造商务牛仔面料、西装面料,布面呈现细致、均匀、整洁、平整的外观,深受用户的喜爱,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原料选配
粘胶纤维属再生纤维素纤维,原料来源广泛且价格低廉,吸湿性好,穿着舒适透气,但单纤强力较低,特别是湿强更低,导致织物湿强度不高;纤维柔软,无身骨;黑粘胶的干强和湿强比白粘胶还要低一些。选用的改性涤纶纤维有两种,即扁平涤纶和三角涤纶。扁平涤纶纤维截面呈“一”字型,具有强烈的反光和折光作用,纤维平滑挺直,不易缠结,可代替腈纶仿毛,具有优良的抗起球性能和良好的仿毛效果;三角涤纶纤维截面呈三角形,具有特殊的折光性能,在混纺纱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三角涤纶,能使混纺纱具有特殊的光学效果。粘涤混纺不仅保留了粘胶吸湿性好、穿着舒适透气的优点,而且弥补了粘胶强力低、无身骨的缺点,从而使成纱强力明显提高;同时因扁平涤纶和三角涤纶的加入,使混纺纱织物具有独特的闪光效果和较好的仿毛效果。各原料纤维实测性能指标见表1。
表1 各原料纤维实测性能指标
项目 长度(mm) 细度(dtex) 干断裂强度(cN/dtex) 干断裂伸长率(%) 湿断裂强度(cN/dtex) 回潮率(%) 粘胶 38.0 1.33 2.41 22.3 1.20 10.65 黑粘胶 37.6 1.33 2.15 20.4 1.10 10.73 黑涤 38.0 1.62 5.10 25.1 5.10 0.46 扁平有光灰涤 蓝色有光三角涤 38.0 2.14 4.20 29.2 4.19 0.34 1.9×108 7.3 0.24 7.2 38.0 1.54 5.60 19.8 5.60 0.75 1.7×107 9.0 0.23 9.0 质量比电阻(Ω?g/cm2) 4.0×106 1.42×106 1.4×107 卷曲率 含油率 卷曲数(个/25.4mm) 0 0.30 0 0 0.38 0 9.0 0.21 10.5 2 工艺流程
(1)A粗纱的制备:粘胶纤维:FA002A型抓棉机→FA016A型混棉机→FA106A型开棉机→FA046A型振动棉箱给棉机→A076E型成卷机→A186G型梳棉机→FA311型并条机(二道)→RSB末道并条机→A454型粗纱机
(2)B粗纱的制备:黑涤、黑粘胶、扁平灰涤、蓝色有光三角涤纶:FA002A型抓棉机→SFU150G型卧式液压打包机→FA002A型抓棉机→FA016A型混棉机→FA106A型开棉机→FA046A型振动棉箱给棉机→A076E型成卷机→A186G型梳棉机→FA311型并条机(二道)→RSB末道并条机→A454型粗纱机
(3)A粗纱+B粗纱同时喂入ZJ1218型细纱机→№21C型自动络筒机→包装 3 各工序主要技术措施及参数
3.1 预混
重点控制好B组4种原料的配棉比例及混和均匀度。采用棉堆混和法,在清花工序前将黑涤、黑粘胶、扁平灰涤、蓝色有光三角涤纶按46:40:12:2的比例投料,排入圆盘抓棉机,抓取后用打包机打成紧包,再拆进圆盘抓棉机,这样可保证混合充分、均匀,相比较其他混棉方式减少了用工,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有一个好处是可缓解涤纶纤维可纺性差的问题,我们从表1可以看到,无论是黑涤、扁平灰涤、蓝色有光三角涤纶,质量比电阻都较高,容易产生静电,造成三绕。我们在里面混进了40%的黑粘胶,可纺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3.2 清棉工序
所选用原料都属于化学纤维,整齐度好,不含杂质,清棉工序上重点体现“勤抓少抓、多松少打、以梳代打、柔和开松、充分混和”的工艺原则,同时提高纤维的转移率,避免纤维过多的纠缠与搓揉。FA106开棉机要以梳针滚筒代替豪猪打手;减小FA002A型抓棉机打手下降动程和降低打手速度,做到勤抓、少抓;降低开棉机梳针打手速度,缩小尘棒间隔距,放大打手与尘棒间隔距,减少纤维的损伤。为防止粘卷,在成卷机紧压罗拉处间隔放入6根同品种粗纱。清棉工序主要工艺参数为:成卷机打手速度960r/min,棉卷罗拉速度12r/min,棉卷定量410g/m,棉卷长度为36m,梳针打手速度520r/min,风机转速1200r/min,实测棉卷质量指标:A卷重量不匀率1.0%,B卷控制在1.2%以内。
为防止在运输过程中棉卷棉层破损掉卷和混入其他品种,棉卷均用包布包覆存放;同时在取用棉卷时,采取横铺直取的方法,进一步增强棉卷间的混和作用。 3.3 梳棉工序
梳棉工艺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成纱的棉结,梳棉工序要兼顾梳理和减少纤维损伤,采用“梳理为主、减少打击、大隔距、低速度、快转移”的工艺原则。根据两组原料的性能特点,选用不同的配套针布,并优选相应的工艺参数,从而控制生条棉结增长和短绒增加。对于A组纤维来说,由于粘胶纤维细度较细,单纤强力相对较小,所以适当降低刺辊转速,以减少纤维损伤;适当收紧盖板与锡林间隔距,加强对纤维的梳理作用;根据纤维性能与棉纤维接近的特性,使用棉型配套针布。对于B组纤维来说,考虑到其中的涤纶纤维比较蓬松,细度较粗且单纤强力较高,容易缠锡林,在原粘胶工艺基础上适当放大锡林盖板隔距,使用涤纶配套针布。在两组纤维生产时,均采用较低的盖板速度,减少盖板花,要注意梳棉的棉网张力,不要过大或过小,避免影响生条条干;另外要注意棉网清晰度,有无云斑和破洞,重点关注生条棉结数。
梳棉工序主要工艺参数为:A组纤维生条定量19g/5m,棉网张力牵伸:1.37倍,锡林转速330r/min,刺辊转速750r/min,道夫转速17r/min,盖板速度:90mm/min。刺辊~锡林隔距0.18mm,锡林~盖板隔距0.23mm、0.20mm、0.18mm、0.18mm、0.20mm,锡林~道夫隔距0.13mm。B组纤维生条定量19g/5m,棉网张力牵伸:1.31倍,锡林转速340r/min,刺辊转速800r/min,道夫转速19r/min,盖板速度:90mm/min.。刺辊~锡林隔距0.18mm,
锡林~盖板隔距0.25mm、0.23mm、0.23mm、0.23mm、0.25mm,锡林~道夫隔距0.13mm。实测生条质量指标:A条:重量不匀率:2.5%,生条棉结0粒/g,条干CV值3.86%;B条:重量不匀率:3.1%,生条棉结1粒/g,条干CV值4.38%。 3.4 并条工序
为了使纤维能够充分混和、伸直,并条工序采用三道并合工艺,并在末道并条采用带自调匀整装置的并条机,这样既可以保证纤维含量和颜色的均匀性,又可以提高纤维的伸直平行度,降低因弯钩纤维钩结而形成的棉结。头并采用较大的后区牵伸,末并采用较小的后区牵伸,以改善条子的均匀度。皮辊表面用抗绕涂料处理。湿度控制在55-60%之间,减少生产中的缠绕现象。主要工艺参数见表2。实测A组熟条质量指标:重量不匀率:0.21%,条干值2.78%;B组熟条质量指标:重量不匀率:0.33%,条干CV值2.89%;
表2 并条工序工艺配置 项目 总牵伸(倍) 后区牵伸(倍) 并合数(根) 头并 8.10 1.75 8 二并 8.40 1.51 8 三并 6.32 1.41 6 罗拉中心距(mm) 46×51 46×51 44.5×50 定量(g/5m) 18.8 17.9 17.0 3.5 粗纱工序
工艺上采取“轻定量,小后区牵伸倍数,稍大粗纱捻系数,减少意外伸长”的工艺原则。由于AB双色纱是两根不同原料、不同颜色的粗纱在细纱机上同时喂入纺制而成的,因此细纱是双粗纱喂入,粗纱定量应偏轻控制,A组粗纱采用4.0g/10m,B组粗纱采用4.0g/10m选择相应的粗纱喇叭口,以避免粗纱过于离散,不能保证条干的均匀度。合理调整纺纱张力,确保每落纱中大小纱、前后排纱的张力基本一致,有利于降低粗纱重量不匀率,减少张力不良引起长粗、长细纱疵。在保证细纱不出硬头的前提下,粗纱捻系数尽量偏大掌握,以增加粗纱的强力,确保粗纱在细纱工序顺利退绕,减少退绕不良引起的细节,甚至拉断粗纱现象。粗纱工序主要工艺参数:A组粗纱的总牵伸:8.5倍,后区牵伸:1.18倍。捻系数80,锭速:900r/min,钳口隔距:4.0mm,罗拉中心距(前区×后区):51.5mm×61.5mm;B组粗纱的总牵伸:8.5倍,后区牵伸:1.18倍。捻系数72,锭速:900r/min,钳口隔距:4.0mm,罗拉中心距(前区×后区):51.5mm×61.5mm。实测粗纱指标:A组重量不匀率:1.0%,条干CV值:4.9%;B组重量不匀率:1.1%,条干CV值:5.5%。 3.6 细纱工序
紧密赛络纺是把两根赛络纺粗纱经牵伸区后,分别经过紧密纺装置异型管表面对应的一组吸气槽,在负压的作用下使纤维集聚,在经控制皮辊输出后合股成纱。紧密赛络纺充分发挥了赛络纺和紧密纺两者的优势,使纺纱指标有了很大提高。
为防止因两根粗纱喂入牵伸力过大出现牵伸不开现象,细纱采用“重加压,低速度,大后区隔距,小后区牵伸”的工艺原则。细纱后区牵伸倍数偏小选择,摇架压力偏重掌握,选用间距合理的双联喇叭口,间距要与异型管吸风槽的上口相适应。选用中硬度高弹性胶辊,确保细纱机械状态良好,在操作上应加强巡回,防止一根粗纱断掉仍然继续纺纱,出现跑单条现象。
为有效控制纤维运动,提高成纱质量水平,气动摇架压力控制到0.15MPa,采用新型上销、邵尔A65度进口软胶辊,第二、三罗拉为国产超精罗拉,前罗拉为进口超精罗拉。为有效减少成纱毛羽,采用1.9mm小口径导纱钩,PG1/2钢领,钢丝圈偏重掌握,采用布雷克C1ULUDR 9/0钢丝圈,异形管负压为3200帕,网格圈目数120,机台区域相对湿度需控制在55~65%。细纱工序主要工艺参数:设计捻系数350,后区牵伸1.18倍,总牵伸69.1
倍,罗拉中心距(前区×后区)43mm×65mm,钳口隔距2.5mm,锭速14500r/min,前罗拉速度190r/min。 3.7 络筒工序
络筒选用在日本村田№21C型自络上生产,使用乌斯特3型电清,采用“小张力,低速度”的工艺原则。保持纱线通道光洁,防止条干恶化,毛羽增多。合理设计捻接器参数,控制好接头质量,合理设定电子清纱参数,有针对性地切除有害疵点,特别是要加强细节切除,防止单股纱流入成品。加强电子清纱器的维护与清洁,减少漏切、误切、空切现象。络筒工序工艺配置见表3。
表3络筒工序工艺配置 项目 络纱速度m/min N(棉结) S(短粗节) L(长粗节) T(长细节) H(细节) CP(启动正偏差) CM(启动负偏差) CCP(连续正偏差) CCM(连续负偏差) PC(链状纱疵) 参数 1200 220% 130%、1.2cm 25%、25cm –25%、25cm –50%、1.5cm 12%、2m –12%、2m 20%、1.2m –20%、1.2m 30%、1.0cm、 纱疵间距9cm、 纱疵个数16 4 主要质量指标
经实测,粘涤70/30 11.8tex AB双色纱赛络紧密纺的主要成纱质量指标:百米重量
CV1.3%,单强CV7.6%,单纱断裂强度14.75cN/tex,条干CV13.28%,-50%细节12个/km,+50%粗节89个/km,+200%棉结112个/km,3mm毛羽指数:2.7。实测捻系数:361,捻度不匀率3.7%。
5 生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原料选配时要选择色泽稳定,疵点含量低、有色粉尘少的化纤。
(2)当A或B熟条已做好的情况下,颜色的调整为之已晚,但风格的微动还有一定的空间:先将A或B其中之一按设计定量做成粗纱试纺两锭,然后上细纱,织布与确定样比照。用调整第二种粗纱定量的方法来修正AB风格。
(3)末并重量不匀率及粗纱条干CV%值控制要从严。AB双色纱是两种不同原料、不同颜色的粗纱在细纱机上同时喂入纺制而成的。因此,粗纱的重量不匀及条干不匀将直接影响成纱中长片段含色比例不匀,容易导致成纱色差,根据生产实际,要控制好粗纱的重量不匀主要是要控制好末并(熟条)的重量不匀,AB双色纱熟条的重量不匀严格控制在±0.2g/5m内,同时粗纱的乌斯特条干CV%应控制在8%以内,如超出不得流入下一道工序。
(4)细纱生产过程中管理尤为重要:细纱上机前各部位要彻底做好清洁;A、B粗纱的排列内外层一定要统一,便于更换粗纱和有效防止AA或BB纱的出现;AB粗纱必须分别喂入同一喇叭口的两只眼,切忌同时穿过一只眼;在细纱后牵伸区若发现有AB交叉的情况要及时分开,使其平行;断头后,接头前须将细纱管上的单色纱拉净,等前罗拉AB须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