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沉甸甸”
----《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语。
2、情感目标: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爱戴之情。 3、技能目标: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3课 【教材简析】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母亲换床单时,才觉察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承担家庭责任的辛酸往事,心里很愧疚。于是,作者决定抱母亲入睡,用“抱”这样一个行动回报母亲。结果发现母亲这样容易满足。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弘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教学追求的目标。由此可见,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锤炼语感的素材。
由于当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不知不觉的溺爱,已使孩子对母爱的认识变得淡化,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句品味体会“我”的愧疚及母亲博大、无私的爱,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教师指导下,想象三种不同人物的内心感受并交流,在交流对话中激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抓关键词句阅读并感悟 “我”愧疚的原因。
2.通过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阅读文本体会母亲对儿女的博大无私的爱。 【教学难点】
1. 通过阅读体会母亲对儿女的博大无私的爱,激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2. 凭借创设的情境,想象三种不同人物的内心感受并交流。 设计理念: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更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2.扶放结合,顺学而导。 【教法学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动情去诵读课文,体会“我”的愧疚和母爱的无私。 2、学生读书时圈点体会和在创设的情境中抒写三种人物的内心感受,使全体学生的情感得到多层次的渲泻与升华。
3、教师指导学生抓重点语段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直切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老师感受到同学们已被课文深深地打动了。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近这个感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多层次阅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1
1、出示“抱母亲图”。
同学们,你们看——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2、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读这段话。
3、看到这段文字,看到这幅画面,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在轻声朗读中既走进了文本,又对文中的儿子抱母亲这一特殊情景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冲突,从而达到学生自主阅读并产生疑问的效果。
(一)自由读课文,感悟心里的愧疚
为什么“我”会去抱母亲呢?是什么心理让我有了这“突发奇想”的举动?同学们,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句子。一边读一边用笔在相关的词句下做上记号。 1、学生读课文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划的词、句子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我为什么抱母亲。可以说给自己听,也可以说给同桌听。 3、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认真地读一读课文后在相关词句下做记号,指导学生学习。《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在语文课上教会学生说话、写话。因此在学生交流的过程
中教师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交流,有意渗透了这种理念,将说话练习落到实处。
板书“愧疚”
(二)品读课文,体验母亲的重量
文中的“我”究竟惭愧什么?内疚什么?细细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的收获会更大。同样也要在书上留下思考的痕迹,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划下来。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2、学生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孩子们将目光聚焦“担子”这个词,一咏三叹,层层深入。 仅仅只有100多斤吗?
仅仅是100多斤加我和妹妹吗?
仅仅是100多斤重的担子加我、妹妹和翻山越岭吗? 仅仅是100多斤加我、妹妹、翻山越岭和年复一年吗?母亲还为儿女还为这个家做了什么?[几次追问,学生的情感在这样的追问中得以叠加,对母亲的感知也在追问中丰满起来。] 3、出示诗句: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学生回忆古诗,脑海中母亲的形象已不仅是自己的母亲,这个母亲也成了一种文化的意蕴。在这样的感染下,学生对母亲的理解才是由抽象到具象的过程。此刻他们对“担子”的理解也不会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
(三)再读课文,感悟母爱伟大 出示“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如今,她老了,还有89斤吗?现在她又病了,她还有89斤吗?。她有多轻呢?请同学们快速到文中找一找写母亲轻的句子,用笔做上记号。 1、学生浏览学习。
2、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朗读。
3、出示“轻重”两个句子对比朗读。
4、出示“笑了笑”一句品味母亲的无私无畏。
2
5、指导朗读“我坐在??轻轻地摇动。”
6、母亲感受到了这份爱了吗?这是怎样的泪水呢?
[设计意图]通过“轻------重”对比朗读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至此,学生对儿子的愧疚和母爱的无私感同时体验,达到思维、情感和谐共生的境界。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这样的画面我们曾无数次地见过,而这样的情景却还是第一次。作者是愧疚的,也是幸福的,他的愧疚最终用爱弥补了,而更多的人却连弥补的机会都没有,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你可曾对她有过这样的第一次?让我们用爱去回报母亲,不要愧疚,不要遗憾,好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篇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一定是深远的。因此,在老师深情的总结语后学生对母亲的回报之意会更加强烈地被激起,学会爱、学会感恩这才是课文所要求的真正内涵。 2、写话练习,抒发感情。
当在儿子怀中的母亲怎么也睡不着,她内心波翻浪涌??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让学生表白内心,让学生的情感都得到不同层次的渲泻与升华。 四、作业
回家后,用行动或语言表达出对父母的爱。
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我 母亲 难过 身体轻 愧疚 担子重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初读这篇课文,我感觉这篇课文比较难上,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感情,与儿子对母亲的感情非常真挚感人。学生的阅历浅,感悟会比较初浅,不深刻。尤其是对四年级的学生,是否能真切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博大,对执教者真是一个挑战。
一、紧扣“抱”,呈现板块造型。
本课以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全文,通过重点语句来赏读、感悟课文,教学层次分明。本课的教学,本人以一个 “抱”字来贯穿全文,从读课题中的 “抱”字,引起学生的关注;读作者,通过“抱”感受对母亲的不了解;认识母亲,想象“抱”的分量;读感恩,体会“抱”的情感交融。读自己,让“抱”字在心中生根、发芽。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条分缕析,呈现出一种板块层进式的教学造型,学生在整体板块内容面前,进行纵深探讨与交流,在实践中训练了语言文字,体现了板块教学的简洁美。 二、抓好“读” 引领精神之旅。
1、在情境中读。学生只有沉浸于情真意切的情境中,方可读得“深情并茂”。为此,在品读课文时,我精心预设了一段段唯美的导语,引领着孩子们的精神之旅,并外化为动情用心地朗读。
2、在感悟后读。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由感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这对母子之间的爱。如学习课文第二段儿子说的一番话时,学生在感悟了母亲为了这个所付出的艰辛,体会到“重担”“翻山越岭”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们的朗读已力透纸背,也许孩子们已是文中的“我”,正在用朗读感受母爱呢。
3
3、要在读后加深理解。感悟——朗读——理解,这是一条引导孩子阅读学习课文的良性循环轨迹,在感悟读后一定要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孩子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学习最后一段时,在引领孩子们悟读到“这是怎样的泪水”时,再次诱发孩子的情感,让孩子说说:你想对母亲、对自己说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激情奔放,直抒胸意,情深至切。 三、关注“情”,绽放理性思考。
教学时,教师以“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吟咏,体悟其情感,实现因情学文,明理悟道。1、抓住对话,进入情境。让学生习文章的对话。从而使对语言的理解与情境的感染揉为一体。2、品词析句,领会情感。抓住“翻山越岭”、“ 担子”、“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使学生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深化了对母亲的认识。3、以读代讲,体会情感。学生通过朗读、齐读、个人读的形式、揣摩语言的内涵,从而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如文章第二节:我说:“在我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话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之后我让学生有感情朗读,通过重音、语速、语调把自己的感情流露出来,学生的情感和认识进一步得到升华。4、深入剖析,感悟情理。全文学完了,学生被作者的感恩之心感动着,情感的起伏绽放了理性的思考。全文的教学,学生通过“情”的体验突出母爱的伟大,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让感恩之心永存,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即——教师的评价缺少有效性。语文课堂上朗读指导中的评价至关重要。学生朗读后要及时的给予评价,特别是对于那些读得不太好或者胆小怯场的学生,在指出不足时要予以肯定和鼓励,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在这点上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我做得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做出有效评价的同时,把评价的面放宽,多去注意学生朗读的技巧。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老师也要表现出认真倾听的姿态。这样可以给其他学生一个暗示,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读书。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