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第七单元检测卷
(90分钟 100分)
第一部分 积累运用(41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5分)
二、选择一个最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 )”里。(20分,每小题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栏杆(gǎn) 诞生(dàn) B.一筐(kuàng) 榨油(zhá) ....
C.痴笑(zhī) 的确(dí) D.挚友(zhì) 仪态(yí) ....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辨别 争辩 一丝不句 B.锈花 诱人 清澈见底 C.开辟 偏僻 莫名奇妙 D.侍候 等候 全神贯注 3.下面各组词语搭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研究语言 解决问题 B.提高记忆 开动机器 C.锻炼身体 传播道路 D.违背真理 请求道理
4.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的好。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引用 C.表示讽刺、否定 D.表示特
殊含义
5.可以表示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然后才“游到了纸上”的意思的成
语是( )
A.胸有成竹 B.心领神会 C.跃然纸上 D.全神贯注
6.“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 )值得去做,( )要做得
好,( )应该全神贯注。”括号里填入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 A.如果……而且……就…… B.不但……而且……还…… C.即使……也……那么…… D.不仅……还……而且……
7.古老悠久的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 )的民族意志。括号里填入最恰
当的词是( )
A.坚定不移 B.坚韧不拔 C.无坚不摧 D.全力以赴
8.对“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
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
B.亚里士多德是大哲学家,但是他的话如果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
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C.伽利略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使人们转变了观念,让人
们知道不能迷信权威。
D.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是不对的。
9.“可是童第周始终在专心读书。”这句话应该插入哪里?( )
①童第周坐在校园的椅子上读科学杂志。 ②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做游戏。 ③他们在童第周的身旁互相追逐。
④连眼皮也不抬一下,好像周围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A.①②句之间 B.②③句之间 C.③④句之间 D.④句之后
10.“信奉”的“奉”的意思应该选择( )
A.献给。 B.尊重。 C.信仰。 D.侍候。 三、填空题。(4+5+2=11分)
1.写出四个形容目标坚定、不懈努力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罗丹是_______国著名的_______家,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
《__________》等,他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________________。”
3.“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
白菜。”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按________________顺序依次描写了菜园的丰收景象。 四、语文实践。(5分)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写道:“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那些人会议论些什么?请你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29分) (一) 陈景润小时候的故事(14分)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 他的名字叫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战争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他长得瘦小孱弱,不太受父母喜爱。
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
迎、遭人欺负。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但他对数字、符号的那种天生的热情使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
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比如有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小陈景润的内心也一阵骚动。他想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后行不行呢?
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夜以继日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向着哥德巴赫猜想迈进了一大步,被称为“推动数学大山的人” 。 1.陈景润是著名的( )家。(2分)
A.文学 B.数学 C.物理学 D空气动力学 2.陈景润从小对( )有天生的热情。(2分)
A.数字、符号 B.文字、图画 C.音乐、声音 D.机械、构图
3.点燃他小时候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梦想的名师是( )(2分)
A.熊庆来 B.华罗庚 C.沈元 D.钱学森
4.联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想想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说明理由。(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陈景润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15分)
一天中午,烈日炙烤着大地。知了不停地叫着:“热死了,热死了……”
吃午饭时,我向妈妈提了个问题:“妈妈,有这样一句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什么意思?”妈妈想了想说:“娜娜,现在我不解释,下午带你去游泳吧。”我一听去游泳,特别高兴,一下子就把一碗饭吃得精光。
下午,妈妈带我去东门河,我又提出了那个问题。妈妈说:“游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