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战争经济法”、“危机对策经济法”与现代典型经济法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3、经济法在西方国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经济法在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5、你对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法学根源有哪些理解? 6、法律社会化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参考文献目录:
1、[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法]阿莱克西.雅克曼 居伊.施朗斯:《经济法》,宇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潘静成、刘文华主编:《经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史际春主编:《经济法总论教学参考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第二章 经济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及学说评价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了解概念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理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掌握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一般原理和具体方面,以此理解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独特性。理解外国经济法学说,尤其是当代外国经济法学说,掌握金泽良雄、拉德布鲁赫、雅克曼对经济法概念的界定;了解我国经济法学说,并做出总体性评价。
重点及难点
13
教学重点是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代表性学说,教学难点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教学时数 6课时
第一节 经济法的概念
一、经济法概念的一般理论 (一)概念的一般理论 1、概念的功能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是人们在感觉、知觉和印象基础上,用相对固定的词语对多个具有同类属性事物的一种表述。通过概念,人们可以认识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与区别。概念是人们进行判断和推理的基本材料,是逻辑思维的起点和一个认识阶段的终点和总结。
概念不仅是人们思维和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学科间对话的媒介。 2、概念的形成
概念形成始于并决定于资料的分类。社会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基础信息和数据交叉的现象普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出现。
概念能否得到承认和应用,取决于它能否使专门的语言圈(专家集体)认同。
创造的概念需处理好三层关系:同理论的联系、同其他概念的关系、同具体经验的联系。
(二)经济法概念的一般理论 1、经济法概念的意义 (1)理论意义
经济法概念是法学思维的一个基本细胞,是产生新的法学认识成果的基本材料;是建构经济法学科体系的需要;是法学学科之间交流的需要;是学习、了解经济法最简捷的途径。
(2)实践意义
14
科学、明确的经济法概念可以指导立法机关树立起经济法意识,将经济法所体现的价值和方法转变为具体的法律规范;科学、明确的经济法概念在执法和司法中同样具有意义,是正确适用法律的一个有用和简便的识别工具,帮助法律的适用者判断哪些法律具有经济法的属性。
2、经济法概念的现状及其原因 (1)现状
在经济法学研究中,经济法的概念首当其冲成为各家争鸣的焦点,经济法概念的现状是多种定义并存,直接影响了经济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对话以及本学科内部的交流,也影响到经济法具体制度的建构和实施。
(2)原因
经济法产生迄今只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人们对其认知尚有很大局限性,处于发展早期的经济法学科史,主要工作是适当概念的形成史。认识经济关系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认识经济关系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我们认为,在承认经济法概念多种定义并存的前提下,给出我们对经济法概念的界定,对于限定本大纲的语境,表述我们对经济法总体的认知是必要的。
二、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为了保障国民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由国家制定的对一定的经济关系加以规制或调控并使之形成新型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上述概念的内涵有以下要素构成:环境要素、功能要素、形式要素、关系要素。
(一)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也即设定法律概念的预设前提。在上述经济法的概念中,经济法的环境要素是“在一国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只有在这一语境下,才能谈经济法这一概念。这是一种对一国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加以观察,信奉“整体主义”哲学观,运用“整体主义”方法论,对社会经济加以认知,并上升为法律调整的理论。
(二)功能要素
15
功能要素,也即法律的宗旨——根本目的。在上述经济法的概念中,功能要素为“保障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所谓协调,是指社会经济内部各种结构和比例关系大致均衡;所谓有序,是避免出现经济停滞、过速增长或大起大落。
(三)形式要素
形式要素即法的基本渊源。经济法系由国家制定的调整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体现出很强的国家意志性,基本渊源表现为由有权之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法令、法律解释等其他法律规范性文件,而社会风俗、习惯、商业惯例等直接为民商法的渊源,也可能为经济法所认可,但不直接为经济法的渊源。
(四)关系要素
关系要素即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及调整后形成的法律关系。这是经济法概念内涵的核心。经济法调整这样的社会关系:即需要由国家加以规制或调控的一定的经济关系。在国家对一定的经济关系加以规制或调控后,就形成了新型的法律关系。
第二节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一、经济法调整对象的一般理论 (一)法调整对象的一般理论
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关系就是在这一复杂的有机体中人与人的相互关联。社会关系是社会秩序的基本内容,维持社会关系的基本平衡与稳定,就是维护社会秩序。
社会关系分不同类别,社会关系不仅直接决定了法律的产生,而且在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中,社会关系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并决定了不同法律部门的形成及其内容与调整方法。如民法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行政法调整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
(二)经济法调整对象的一般理论 1、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意义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