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
授课教师: 保守魁 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医基础 课程名称 课 题 中 医 学 基 础 授课对象 中药本科班 教学 第七章 藏 腑 2 (章、节) 第三节 奇恒之腑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时数 教 学 目 的 1、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 (重、难点用#标出) 一、脑:为髓海,(一)生理功能:1、主宰生命活动2、产生精神活动3、主管感觉和运动;(二)脑与五脏的关系 三、 女子胞: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呈倒置的梨形。生理功能:1、主持月经2、孕育胎儿,与五脏和经脉的关系1、肾中精气----天癸的作用2、肝气肝血的作用。 3、冲任二脉的作用(精室)。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之间的关系,除在形态结构上得到一定体现外,主要是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协同相互为用的关系。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脏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特定的病理变化,但五脏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其关系不能只局限于五行的生克乘侮范围,更应注重五脏精气阴阳及其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相互资生、相互协调。 1、心与肺: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关系。 2、心与脾:表现在(1)血液运行(2)血、神与运化 3、心与肝: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 4、心与肾: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从水火既济、精 神互用、君相安位阐发。 教学方法和步骤 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人体生理与临床所见病证,举例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时间分配 1. 1 教学准备 学科新内容 参考文献 《素问注释汇粹》《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医藏象学》 16
青 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
授课教师: 保守魁 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医基础 课程名称 课 题 (章、节) 教 学 目 的 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 (重、难点用#标出) 5、肺与脾:主要表现在宗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6、肺与肝: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与协同方面; 7、肺与肾: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方面; 8、肝与脾: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协调; 9、肝与肾:(1)精血同源(2)藏泄互用(3)阴阳互滋10、脾与肾:(1)先后天的互促互助(2)水液代谢,⑶ 脾之运化与肾精肾阳之间的依存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功能:消化、吸收和排泄) “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其生理特点是实而不能满,满则病;通而不能滞,滞则害。六腑病变,多为传化不通,故在治疗上又有”六腑以通为补“之说。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一)心与小肠(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二)肺与大肠:主要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功能之间的相互为用关系。 (三) 脾与胃:1、水谷纳运相得 2、气机升降相因 3、阴阳燥湿相济 (四)肝与胆: 同司疏泄 (五)肾与膀胱:主要表现在共主小便方面。 中 医 学 基 础 授课对象 中药本科班 教学 时数 第七章 藏 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2 5、 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步骤 时间分配 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人体生理与临床所见典型病证,举例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 1 教学准备 学科新内容 参考文献 《素问注释汇粹》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 《中医藏象学》 《中医基础理论》 17
青 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
授课教师: 保守魁 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医基础 课程名称 课 题 中 医 学 基 础 授课对象 中药本科班 教学 时数 第八章: 经 络 2 (章、节)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 教 学 目 的 1、掌握经络的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 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 (重、难点用#标出)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内容,经络学说的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正经、经别和奇经)络脉(别络、浮络、孙络)及其连属部分(内连脏腑,外连经筋、皮部)组成。# 第二节: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名称(据其分布于手足内外、所属脏腑的名称和阴阳属性)而命名。 一、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 (一)循行分布规律1、走向与交接: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腹胸。A、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B、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C、阴经在胸部交接。2、流注次序:肺经--------肝经-------肺经3、体表分布:A、面部B、肢部 C、干部4、体内分布“属”“络”联系(表里)。 (二)循行分布部位 1、手太阴肺经 2、手阳明大肠经 3、足阳明胃经 教学方法与步骤 时间分配 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挂图和模型所提示的有关内容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光盘或录像带)的播放,对重点内容再次加以强调,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 1 教学准备 挂图、光盘或录像带 学科新内容 参考文献 1、 循经感传机制研究 2、经脉—脏腑相关研究 3、经络循行路线理化特性检测 4、经脉循行线路相关物质基础研究 5、经络实质探讨 《针灸大成》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 《经络十讲》 《中医基础理论》 18
青海 医 学 院 教 案 卡
授课教师: 保守魁 职称: 讲师 教研室: 中医基础 课程名称 课 题 中 医 学 基 础 授课对象 中药本科班 教学 第八章: 经 络 2 (章、节) 第二节 经络的循行分布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时数 教 学 目 的 1、掌握十二经络的大体循行路线 1、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任、冲、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2、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3、了解十五别络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4、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 本单元或章节教学内容 (重、难点用#标出) 4、 太阴脾经 5、手少阴心经 6、手太阳小肠经 7、足太阳膀胱经8、足少阴肾经9、手厥阴心包经 10、手少阳三焦经11、足少阳胆经12、足厥阴肝经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1、循行规律 2、分布部位 奇经八脉均起于胞宫 其中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冲脉行腹部、下肢及脊柱前;有“一源而三歧”之说;带脉横行腰部。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三、十五别络的循行分布、 十二经别加任.督二脉和脾之大络,合称为十五别络。其特点从十二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其循行分布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加以概括。 第三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经络的基本功能:(一)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 (二)通行气血阴阳 (三)感应传导 (四)调节机能活动。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 三、十五别络的功能特点 教学方法与步骤 时间分配 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挂图和模型所提示的有关内容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光盘或录像带)的播放,对重点内容再次加以强调,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 1 教学准备 挂图、光盘或录像带 学科新内容 参考文献 1、循经感传机制的研究 2、经脉—脏腑相关研究 3、经络循行路线理化特性检测4、经脉循行线路相关物质基础研究 5、经络实质探讨 《经络十讲》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 《针灸大成》 《中医基础理论》 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