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1绪论
图1.1本文技术路线图
6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2 安全心理学的共性基本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
2安全心理学的共性基本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
2.1安全行为与安全心理
安全行为是安全心理的表现,也是心理引导的结果。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必须研究人的安全行为和安全心理,它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要求。
当前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调查,只从系统,操作的原因,管理水平和系统水平的安全管理,查找原因,而忽视了对人体的生理原因,心理原因造成的“先前事件”的影响的行为,它是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不能结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企业的安全研究表明上述事故的原因和人类行为和心理因素有关。因此,安全管理创新,必须投入安全管理安全的行为和心理科学。事故原因的分析,应区分生理或心理的原因是客观或主观原因的心理,主观的原因,主要是从内因着手,通过教育,监督,检查,管理手段来控制或调节生理或客观的原因,主要是从国家和环境方面的研究,以适应人体生理要求,减少人为错误。
人的心态和安全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一个好的心态的人,充沛着去工作,去观察情况,认真,仔细综合思考,不鲁莽,不蛮干。如果心态不好,会经常发生事故。日本发现冲动的人,不协调,不守规矩的人,缺乏同情和心理不平衡的人事故多。
心理学规律提示我们,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 而动机则是由于需要引起的。首先,同样的动机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行为。例如,尽快完成生产任务,这种动力可以表现为工作提高效率也可能表现为肆意违反操作规程。其次,同样的行为可能是由不同的动机。例如“三违”一些有意故意的,也有无错失误的。再次,合理的动机也可能导致不合理或错误的行为。例如,提高效率,可以忽略造成的消耗疲劳,从而导致事故。
人类情感随着行为环境的变化会改变。不良心理对安全生产有着巨大的影响,其表现在:
一是轻视心理。当安全与生产,人和物之间发生冲突时,有些经理潜意识中看到的东西,但看不到人,没有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三种现象“亡羊补牢”的现象,通常不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安全工作停留在口头上,文件的,满足的表面的,形式化。隐藏的事故信息没有及时拆除,直到发生事故太晚,“愚民政策”现象,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心和小团体利益,一些单位有意外,他欺上瞒下,大事化小,小事化,左右内部。把“ 四不放过”抛在脑后“ 外归因”现象是出事故不是从主观原因,而是怨天尤人归因于外部,不是要找出真正的原因,就是敷衍了事。
二是麻痹心理。在大多数情况下,习惯性的操作简单,无事故,“这仅仅是如此如此”,“过去是这么干”的思想逐渐形成,这个习惯是很容易被接受,或模仿。有了麻痹心理将失去自我保护意识,减少知觉水平的兴奋,出现抑制或迟钝。“无知”,“混乱”的外在的表现是麻痹思想。绝大部分人身事故的发生麻痹思想造成的。
7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2 安全心理学的共性基本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
麻痹心理是导致生产安全事故最常见的心理原因.一些矿工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认真科学的工作态度,往往凭借自己过去的经验,由于以前这样干过也未出过事而麻痹大意.麻痹心理、经验心理和习惯心理常常联系在一起.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支配下,一些矿工作业时马马虎虎,不遵守安全规章,不讲求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态度上大大咧咧,满不在乎,在作业过程中,也注意不到出现的异常情况.当突然出现异常情况时,由于没有心理准备,往往表现出惊慌失措、手忙脚乱,不能采取有力措施,最终造成事故的发生.
三是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或曰投机心理,泛指人们企图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的一种心理状态. 由于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所以侥幸心理在预防事故方面是比较普遍的. 抱有侥幸心理的人往往对事故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认识模糊,认为并不是每一次不安全行为都会酿成事故,出了事故也不一定伤人,伤人也不一定伤己. 而且在此心理驱使下的冒险行为还能带来多种多样的好处,如省钱多挣、省时省事、省工省料、减少疲劳、社会心理满足等,所以它对矿工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这种心理倾向的人变得聪明,喜欢走捷径,或者以“凭经验办事、“下不为例”为借口欺骗自己,所以说侥幸心理也是事故的毒苗。侥幸心理是指, 当某种行为既可以导致有利后果, 也可以导致不利后果的情况下, 行为人认为不利后果不会发生的主观判断。也就是说, 凡是知道操作行为有一定危险, 但仍然冒险操作的人,都可以认为是存有侥幸心理的。
四是情绪心理。坏情绪状态是引发事故的基本原因。情绪的变化主要由紧急事件的心理影响,如家庭暴力,离婚,家庭成员生病或死亡,儿童,家庭和就业困难,亲人疾病,人际关系问题等。
五是捷径心理.捷径心理或曰惰性心理,是由于为了多挣钱、省时间、少费力、图舒服等需求而产生的.这种贪便宜、图省力、走捷径的心理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 养成的一种心理习惯.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往往把煤矿生产过程中必要的安全规定、安全措施、安全设施认为是其实现目标的障碍,其常见表现是追产量、追任 务、忽视安全违反操作规程,简化必不可少的操作步骤,结果往往导致事故发生.
六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或曰被迫心理,这是人们在适应群体生活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不从众则感到有一种精神压力,担心被众人反对或被孤立.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又称为随大流.具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常看到别人怎么干,他就怎么干.众人行为的方向和动机正确时,就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产生消极作用. 许多煤矿事故都与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有关.
七是摆脱心理.摆脱,指脱离牵制、束缚、困难的环境.由于井下黑暗、潮湿,作业环境复杂,水、火、瓦斯、顶板、煤尘时时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样险恶的环境就容易使矿工产生消极、紧张、恐惧等心理.因此,急于摆脱这种环境,成为井下矿工鲜明而强烈的心理特征.很多冒险蛮干的不安全行就是在由于急于离开作业现场或上井的摆脱心理支配下产生的.
八是逞能心理.逞能好强心理是青年人较普遍的心理特征,一些青年矿工情绪浮躁、自制能力弱,为了表现自己,常做出一些冒险的举动,导致一些本来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实践证明,生理、心理及技术素质很好的员工并不一定遵章守纪,有时越是这3 个素质很好的员工越敢于冒险违章.
九是恐慌心理.恐惧惊慌心理是由于煤矿作业场所发生事故频率高,致使一部
8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2 安全心理学的共性基本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
分矿工心理胆怯,工作缩手缩脚,心神不安.存在这种心理的人在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缺少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惊慌失措,导致反射性行为而发生伤害事故.恐慌心理严重的人,会给周围其他员工身心造成较大影响,不但影响他们安全自 信心的建立,还会使他们长期受到压抑,形成恶性循环.
十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某些人的言行在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思想偏见、对抗情绪之类的意识作用下,产生一种与常态行为相反的对抗心理反映.其表现特征是:不接受正确的、善意的指导、规劝和批评,坚持其错误行为.逆反心理往往在青年矿工身上比较明显. 逆反心理在安全生产中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它的泛滥往往会影响上下级关系,使人心涣散,管理混乱,领导决策和各项规章制度难以贯彻,三违行为更难制止.
此外,诸如悲观、沮丧、自私、好奇、厌倦、无所谓、消极、鄙视、怀疑、否定等心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有可能成为引发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不良心理.以上各种不安全心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往往在一种心理的作用下会导致其他心理的产生.比如麻痹、捷径、省能等心理几乎都是由于侥幸心理产生的或与侥幸心理有关。
综上所述,应用行为科学和心理科学理论,促进安全生产法,达到控制误差,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并实现高水平的安全生产。
图2.1 8种心理状态在伤亡事故的比例
2.2个性心理特征对劳动安全的影响
个性,是指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常常表现出一定的趋势,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基于个人的生理素质,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由于他的条件是不同的,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特点。人格一旦形成,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改变,所以它是动态的。
个性是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构成。个性心理特征的表征意义是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通常的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三者。个性倾向性是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