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五味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方玉 09中药(2)班 08311010
摘要:对不同产地的南北五味子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产地五味子中的多糖含量及红色素的稳定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挥发油、脂肪酸组分进行了研究,并对五味子酒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的检测方法对10个批次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分别对其五味子甲素含量进行了比较,南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的含量要远远的高于北五味子。 关键词:五味子;挥发油;脂肪酸;多糖;五味子甲素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north and south fruit of Chinese magnoliavine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Polysaccharide content and stability of erythrophyll were determined by Ultraviolet Spectrophoto- metry. Fatty acids and volatile oil constituents of north and south fruit of Chinese magnoliavine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y 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 Us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to do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fruit of Chinese magnoliavine of deoxyschizandrin. Fruit of Chinese magnoliavine deoxyschizandrin determined by HPLC. The experiment indicate that the south is higher than the north.
Key words:Fruit of Chinese magnoliavine; Voilatile oil; Fatty acid;Polysaccharide; Deoxyschizandrin
1. 五味子简介 1.1.1五味子的由来
五味子为传统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位列上品。记载曰:“本品益气、咳逆上气,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历代复有养五脏、除热,补虚劳,令人悦泽,明目等记载。其皮肉甘酸,核中辛苦,有咸味儿,甘、酸、辛、苦、咸五味俱有,故名五味子[1]。 1.1.2南北五味子的划分
五味子为木兰科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有两种五味子药材,分别为北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1]和南五味子(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d.etwils.)的成熟果实,尤以北五味子质量最佳[2,3]。其别名为:山花椒、辽五味、花椒秧。北五味子为传统使用的正品,主产于东北、内蒙古等地,南五味子在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均有出产。《本草纲目》记载:“五味子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红北产者黑,入滋补药,必用北者乃良”[4]。全世界有五味子约5种,其中我国有近30种。五味子药用价值很高,其作为名贵常用中药具有悠久历史,在中国药典、部标和省标中出现的次数分别为22,264和40次,是应用面较广、用量较大的中药材品种。 1.2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五味子中含有挥发油、有机酸、维生素、木脂素、三萜、倍半萜及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5]。
1.2.1木脂素类
木脂素类化合物以联苯1,3环辛二烯为母核,是五味子中最主要的药理活性成分[6]。五味子中含有多种木脂素成分:五味子甲素(去氧五味子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等。我国学者分离五味子木脂素始于20世纪70年代,因其具有降低肝脏细胞SGPT作用而倍受重视。五味子能降低转氨酶,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肝炎 [7]。除有明显保肝作用外,这类化合物还具有抗HIV病毒、抗氧化、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以及安定作用,引起人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8]。 1.2.2挥发油
近年研究认为,五味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萜类化合物。到2003年为止,从五味子属植物中分离鉴定了200个成分,其中包括34个三萜类成分,其结构大多为羊毛甾烷型。五味子挥发油含有单萜类、含氧单萜类、倍半萜类、含氧倍半萜类和少量醇、酸等含氧化合物,其中以倍半萜类为主[9]。五味子挥发油的药理作用研究的相对较少。研究发现,五味子挥发油能明显缩短戊巴比妥钠引起小鼠睡眠时间,且与中枢兴奋药士的宁无协同作用它对肝细胞色素P-450具有明显诱导作用,说明五味子挥发油缩短戊巴比妥钠引起小鼠睡眠时间的机理与其加速戊巴比妥钠的代谢有关,而非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兴奋作用[10]。 1.2.3脂肪酸
脂肪酸是天然油脂加水分解生成的脂肪族羧酸化合物的总称,目前已发现的天然脂肪酸有200多种,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油脂中。脂肪酸根
据碳链长度的不同,可分为短链中链以及长链脂肪酸。而根据其饱和度的不同,又可分为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acid:S)、一价多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以及多价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11]。
以油酸为代表的一价不饱和脂肪酸在植物油中含量较高。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n-9、n-6和n-3系列脂肪酸。n-6系包括亚油酸(18:2)、γ-亚麻酸(18:3)、花生四烯酸(20:4)和双高-n-亚麻酸(DHGLA)等,而n-3系包括有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EPA,20:5)、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2:6)等。而各产地的五味子及种子中均含有大量的亚油酸即十八碳二烯酸,其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调节某些基因表达的作用如调节编码脂肪酸合成酶、钠离子通道蛋白、氧化氮合成酶等基因的表达,从而直接影响脂肪酸合成、癌症发生及胆固醇的含量[12]。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转化成调节人体内某些重要生理功能的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调节功能。 1.2.4多糖类
多糖是由几个单糖基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化合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多糖具有明显的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和抑制肿瘤的作用[13]。五味子粗多糖能明显提高小鼠的耐缺氧能力,具有抗疲劳作用,亦能使正常小鼠胸腺和脾脏的重量的增加。说明五味子粗多糖能够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防御能力[14],而北五味子多糖含量较高,这可能是北方五味子药效较优的原因之一。 1.2.5蛋白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