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1节真题真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23:00:1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作者在秋天到窦员外落成的新居参加宴饮后的感受,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新居周围的优美景色,风景中处处蕴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首联一开始就直抒胸臆——开颜,下文即围绕此展开。渠水环绕的新居,周围群山在秋色的点缀下显得愈发动人;而新居旁边,碧松通月,红药待春,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在写景时,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极富层次;碧松、红药,色彩斑斓。此情此景,让作者流连忘返。无怪平日文书甚多忙得不可开交的作者,也偷得半日闲,想要长留此间了。这首诗,短短八句,情景交融,读后如随作者踪迹,看到一幕幕动人的画卷。

3.(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人的情感。第一,分析诗人的情感,首先要在文中找到表现诗人情感的诗句,这些诗句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第二,题干中的“情绪的变化过程”,提示诗人的情感是变化的,这就需要逐句分析。首句中的“一日闲”说明诗人此时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第二句中的“寻君”可以说是“乘兴而往”,“不遇”“空还”,表现了寻之不得的“怅惘”;第三、四两句融景物、情感于一体,写出了对景物更是对友人的“欣赏叹慕”。

【答案】 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真题点评】 该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把握。情感题是江苏卷诗歌的重点题型。2014年重点考查情感的变化过程。理解时,第一、二两个变化点较好把握,第三点较难,三、四句中不仅有“怪”字加以干扰,而且末句是个写景句,必须彻底理解其意思才能悟出“欣赏叹慕”之情。情感变化题在2009年高考卷中考过,当时难度相当大;2014年的这道题难易适中,是道好题。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分析“隐者”的形象,要综合全诗来回答。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表现其城里少有人知;第二句“哀猿啼处有柴扉”,写其居处于深山之中,居室简陋;第三句“沧江白石渔樵路”,直接点明其与渔樵为伍。综观全诗,“隐者”的身份是非常明显的。

【答案】 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真题点评】 该题考查信息筛选、整合与概括的能力,或者说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相当明显,范围也就四句,因此找到“点”很容易,难点在于能否整合、概括到位。其中第二句包含两点,需细细品读。该题立足于考生读懂内容,这种命题在江苏卷中是“常客”,近四年一直在考,只是角度与之前的信息筛选、词句解释不同,变为“内容概括”了。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表达效果首先明确诗句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其次结合诗句分析所用表达技巧对表达情感、表现主旨的作用。两首诗结句都是对景的描写,可以确定表达技巧为借景抒情。第一首诗结句描写的是友人的居住环境,表达对其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结句描写的是自己访隐者不遇归来时的情景,突出了自己对友人的感情。

【答案】 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真题点评】 该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的能力。题型为赏句题,与2012年高考卷第(3)题如出一辙。赏句题是一种以鉴赏表达技巧为主的综合性题型,答案要点包含着句子内容的描述(理解)、表达技巧的运用及其效果,“效果”重点是写景抒情方面的。这两句诗都是写景句,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不过,写景的角度有所不同,韦诗重在触觉、视觉,李诗重在想象。该题难点是答出写景句中的情感。韦诗突出景的清、冷,以此赞美友人的高洁;李诗突出了时间之长和活动特点(“雨”),以此表现友人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或诗人黄昏雨满衣的访客真挚。

[诗歌鉴赏]

韦诗第一句叙写诗人一旬中九天为公务奔忙,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休假日。第二句写诗人利用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却扑了个空。“不遇又空还”把诗人乘兴而来却寻访不遇的沮丧、懊恼心情表现得非常真切。三、四句从赞美友人的“诗思”入手,进而衬托出其不凡的人格。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对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对友人“诗思”“诗

境”的比况形容。李诗的前两句写隐者远离城市,不愿经过城市,所以认识他的人很少,但这并不能改变隐者的志趣。他的平生志向就是过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最后两句的主人公既可以理解为诗人,也可以理解为想象中的隐者,其中“沧江白石渔樵路”写的是诗人(隐者)渐次走过的路,他行于沧江之上,走过白石之地,踏过樵夫的路,穿过渔夫的径,就这么一路洒脱地走来,从清晨走到日暮,然而傍晚时分,忽然下起了一阵秋雨,以致“归来雨满衣”。

4.(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 ①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②簟(diàn) :竹席。③筌:捕鱼用的竹器。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②①

【答案】 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真题点评】 该题仍重在考查读懂诗歌内容,不再用概括、提取信息等形式,而是理解句意。答题要关联“太古静”和“山静”两个要点。不过,用这个直白显豁的句子来设题,考生只要翻译一下就可得分,故该题是零难度。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答案】 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真题点评】 该题是江苏卷最常见的题型,考生较为熟悉。要答出作者心境:一要对“世味门常掩”结合注释所提供的写作背景作准确理解;二要对“时光簟已便”中的“簟”有个推断理解,从而体会到作者恬淡的心境。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诗句的含意及表达的感情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首句领

起全诗,连绵起伏的山势,一如绵延不断的“太古”,“太古”指远古、上古,也指一种寂静或荒凉的原始氛围。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颈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联“眠”字写。“世味”是指世道人心,世态炎凉。“簟”指竹席。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时光簟已便”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舒适;其实说的是心静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心境的写照。这首诗写环境、写生活都十分平淡,而在平淡的表面下仍能感受到作者的浓烈情感,如“世味”仍时时侵扰,“拈笔忘筌”其实是难忘世事。

【答案】 “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真题点评】 该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写作特点(诗作风格)的理解,题型采用的是2010年江苏卷用过的诗话分析题。答题必须答出“平淡”在何处,“藏”着什么样的“激烈情感”两个要点。不过,有人认为该诗“平淡”则平淡矣,却不见“芒焰”,见的是道家的处世哲学与庄子的人生态度,是旷达逍遥。再者,所给答案“幽愤不平之气”与“意味平淡深长”两个要点前后相悖。该题全省平均得分仅一分多一点。

[诗歌鉴赏]

这是唐庚写的一首即事抒怀(或“贬谪”)的五言律诗。该诗外表平淡无奇,内中自具深意。

该诗虽以“醉眠”为题,其实写的是一个“独酌——醉眠——梦醒”的完整过程。首联写作者在独酌中所见到的景象及内心感受:山静、日长。而“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分明是一个将醉未醉之人对时空特有的感受。颔联写出一个陶然自得的饮者形象。“醉”字承上,“眠”字启下。颈联由户外写室内。“门掩”这一个本来很平常的动作,却陡起波澜。联系作者贬居岭南的处境,加之“掩”的是“世味”,且“常”掩,故可以体会其内心愤愤不平之气,实不能忘怀人世。竹席宜人,指明时令,与前面的“日长”“馀花”正相一致。转而道出了自己的恬淡心境。尾联写由眠至醒。梦游时的快意,一回到现实中便烟消云散,所得的佳句竟写不出来。语调中不乏自嘲意味。

该诗通篇用白描手法写景叙事,事显而情隐。 5.(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答案】 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1节真题真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lnft1uxjl4ncj33s2bw8iiwn479cv018d2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