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点评】 该题意在考查对诗歌情感内涵的把握。与以前的情感题相比,角度有了变化,不再是分析景中情,而是要求对“恨”这个情语作进一步理解,即要答出“什么恨”“为何恨”两个要点来。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真题点评】 该题考查的是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是江苏卷第一次在诗歌中考查人物形象。命题者不仅问得明白,而且连答题的范围都作了提示,极具人文关怀。考生可以以“情境再现”为抓手,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答题模式为:情感+性格+身份。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解析】 本题以品味关键字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分析人物情感方面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从景与情的关系方面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回答问题先要通读全词,明确大体意思。“在天涯”表示远行,“恨极在天涯”,恨远在天涯之人。“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意思是:山上的明月,却一点也不知道我的心事;水面上的轻风,竟故意把我眼前的花吹落;天边的碧云,还是恣意地摇曳横斜。“山月”这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比,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由此可知,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思妇形象。这样第(1)题中的“恨”自然就是一种思念至极却又不能相见的怨恨之情了。回答第(3)题,首先要判断出这句是写景句,是承上两句写景而来;其次要注意分析作者写景时选用的意象的特征,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思妇的感情的。
【答案】 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无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真题点评】 该题虽然意在考查表达技巧,但以“赏析语句”形式进行考查还是第一次,它属于表达技巧的暗考型。根据答案要点可知,它实际上仍是对“借景抒情”手法按“指”(指出手法)、“析”(分析手法运用)、“点”(点出表达效果)三步答题。细心的考生会发现江苏卷历年来考“借景抒情”已经多次了,应予以高度重视。
[诗歌鉴赏]
该词属闺怨词,脂粉味重了些,但因属小令,短小精悍,语言通俗,对考生来说没有阅读障碍,可以节省阅读时间,便于集中精力鉴赏。可见命题人用心良苦。
此词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的无情,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比,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句句堪恨,句句堪伤。而远韵悠然,令人百诵不厌。此词写得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词句,却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
(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阅读文本及问题见“真题体验”T1(1)](5分)
现场采样 抽样1: 第一问:饮罢夜归来,恨灞陵醉尉,李广射虎,归隐田园。第二问:这些事迹描写了英雄晚景落魄凄凉的境况,暗寓了词人有相似的境遇。 抽样2: 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该生第一问回答准确,得3分。第二问,没有从整体上读懂诗歌,以致对词人选材上的表达效果分析错误。表达词人“对归隐田园的渴望”错误,联系辛弃疾的生平,不难理解他之该生第二问回答准确,得2分。第一问对李广的事迹概括不准确,“饮罢夜归来,恨灞陵醉尉”是一个事迹,应概括为“灞陵受辱亭尉”,扣1分;“归隐田园”概括不准确,应抓住“落魄封侯事”一句概括为“功高难封侯”,扣1分。 阅卷点评 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铺陈,所以选取李广的这些事迹,主要是为了申诉自己无端落职、表达词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对归隐田园的渴望。 赋闲家居的不平,暗示自己和李广境遇相似,但晚景一样落魄不得志。扣2分。 规范答案: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1分)射虎中石,(1分)功高难封侯。(1分)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1分)暗寓了词人有相似的境遇。(1分) 增分指导: 解答诗词内容提取与概括题可按如下步骤: 1.读懂全诗,尤其要细读将要概括的内容文字。 2.仔细审题,听从题干指令,如是概括,不要翻译或描述,有的概括,其实就是要求考生揣摩叙描的角度,把这个角度找出即可。 3.具体概括时,以句为单位,紧扣题干要求,提取关键词作答。这类题答题语言虽说要言不烦,但有时要点很多,要注意多要点提取和概括。
1.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54012089】
步出城东门 无名氏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
[注]
,高飞还故乡。
【注】 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概括诗中所述事件,要注意抓住叙事的要素,比如时间是“前日”,地点是“城东门”“江南路”,背景是“风雪中”,人物是“故人”和“我”,行为是送别友人、“还故乡”。由此可以概括出两件事:游子送友和游子欲归不能。写游子送友,是为了突出他自己欲归不能的哀愁。
【答案】 一是游子送友,二是游子欲归不能。在风雪中送别友人归去,更加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寂寥,越发增添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游子不能归乡的哀愁。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上巳
[注]
召亲族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注】 上巳:节日名,古指农历三月初三。
请根据“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三句,简要概括“欢意少”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诗歌的内容要点的能力。起首之句为全词定下基调。长夜漫漫,上巳节的酒宴未能给词人带来欢意,反而勾起了词人对故国的深沉思念和思家难归的惆怅。
梦中还记得汴京的道路,但是一个“空”字,尽显失望之情。
【答案】 长夜漫漫,辗转难眠;故国已失,梦境成空;故园仍识,思家难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