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鉴赏之茶馆
摘要
《茶馆》写于1957年,是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三幕话剧《茶馆》,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表现了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茶馆的戏剧结构
《茶馆》采用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或者说是“卷轴画式”的戏剧结构。剧本以茶馆为舞台,在三个历史断面上对社会世态进行展览性的描绘。全剧不是以一人一事为主要线索 构成贯穿始终的情节,不追求面面俱到的故事,而是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以人物带动故 事,以刻画人物取胜,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若干幅 时代的剪影,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了纷坛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全剧的整体冲突是人民与旧时代的矛盾,因此剧情发展的动力不在舞台上的戏剧冲突,而在茶馆外大社会的风云变幻。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成为独立的故事线,而每一幕都有意安排了一件怪异的事件,如第一幕中的庞太监娶媳妇,较之鸽子事件” 常四爷被“唐六卖女”等事,显得更为突出,第二幕中的“两个逃兵娶一妇”较之“错杀刘麻子”之事更为引人注意。第三幕中的“三个老人自悼”较之“小刘麻子为茶馆找女招待”,“小宋恩子、小吴祥子勒索王利发钱财”等事更为给人印象深刻。这些事件虽各有特点,却都以他们自身所包含的非比寻常的荒诞性与怪异性,统一于剧本所要揭示的三个时代腐朽没落的整体立意,因此说,虽然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 带动情节的发展,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整个一幕剧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但每一幕则有着中心人物事件,这样全剧虽然头绪繁多,却也并非没有主脑,整个戏剧结构仍旧是完整而严谨的。《茶馆》的“画卷式”的结构,点面结合,每一幕体现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矛盾,从广阔的生活横断面上把纷繁复杂的矛盾接触点构成舞台形象,若续若断。作者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也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所以作者从平凡的生活入戏,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既有雄伟的场面,也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人物带动故事,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若干个生活画面,构成一幅巻轴画,画轴的展示就是情节的发展。
茶馆语言特色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老舍善于根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2)语言的幽默风格。
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
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了 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戏剧中,当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实际上却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以回味的思考。
⑶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这个特点在戏剧中表现得很明显。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人物形象分析
1.王利发的形象: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2.常四爷的形象①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的形象
①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描写了各类人物的言行举止,写他们各自的经历、各自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观后感想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它是老舍骄傲的作品,是一位成熟作家的成功之作。《茶馆》的故事全部都发生在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流,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抓住了这个场景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之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的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基层,几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茶馆》的成功也在与语言的成功。话剧全凭借台词塑造人物,台词到位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局自然也成功了。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的的确确将语言功力发挥到及至。《茶馆》中的每个人物的台词都设计的非常传神,富有个性,同时简洁凝练,意韵深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