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分)番茄茎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正常叶和缺刻叶由基因B、b控制,植株的茸毛性
状由基因D、d控制。根据茸毛密度,可将番茄植株分为浓毛型、多毛型和少毛型。用绿茎浓毛和紫茎少毛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P 绿茎浓毛 × 紫茎少毛
F1 紫茎多毛 ×○ F2 紫茎浓毛 紫茎多毛 紫茎少毛 绿茎浓毛 绿茎多毛 绿茎少毛
58株 122株 60株 22株 38株 20株
(1)番茄茸毛的浓毛、多毛和少毛互为 ,茸毛性状的遗传 (遵循,
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2)F2有 种基因型,F2紫茎浓毛型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 (3)科研人员对一株浓毛型紫茎正常叶植株X进行了研究。取植株X的花药,经离体培养
获得 后,在幼苗期用 处理,获得四种表现型的二倍体植株,其比例约为:浓毛紫茎正常叶﹕浓毛紫茎缺刻叶﹕浓毛绿茎正常叶﹕浓毛绿茎缺刻叶=1:4:4:1。请在下图中标出植株X中A、a、B、b基因的位置(图中“|”表示相关染色体)。
D D
(4)番茄植株的茸毛对蚜虫等害虫有抗性,茸毛越密,抗性越强。但浓毛型番茄植株结
果时,果实表面的浓密茸毛直到果实成熟时仍不能完全脱落, 致使果实商品性受到严重影响。欲培育出对蚜虫有一定抗性,外观品质好,育性强等特点的番茄品种,最好采用的育种方式是 。
a.多倍体育种 b.单倍体育种 c.杂交育种 d.基因工程育种
24.(7分)以野生型、细胞分裂素缺乏型、脱落酸缺乏型拟南芥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
脱落酸、高盐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者首先配制了添加不同浓度脱落酸的MS培养基和NaCl浓度为120mmol/L的 MS培养基,灭菌后分装于无菌培养皿中;然后对上述种子进行浸种消毒,再分别点播于培养皿中;在适宜环境下培养,观察并测定种子的萌发率,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点播种子之前消毒的目的是 。
(2)图1结果说明,脱落酸具有 的作用,且这种作用的强弱 。 (3)图2结果显示,在用NaCl处理后,野生型拟南芥种子萌发率下降,脱落酸缺乏型种子萌发率 ,这表明NaCl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与细胞分裂素缺乏型拟南芥种子比较,野生型拟南芥种子萌发率下降程度 ,由此推测,细胞分裂素可以 脱落酸,缓解NaCl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100 对照组 100 加NaCl组 萌发率/% 萌发率/% 80 60 40 20 0 80 60 40 20 0 对照 0.1 0.5 1.0 -1
脱落酸浓度/μmol?L
图1 外源脱落酸对野生型种子萌发的影响
野生型 细胞分裂素 缺乏型 脱落酸 缺乏型
图2 NaCl对不同基因型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
25.(8分)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人的食欲。其作用机理如下图
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
脂肪细胞
(1)瘦素合成后,以 的方式分泌出细胞,通过 运输至下丘脑,并
与靶细胞上的 结合。
(2)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瘦素释放量增加,引起神经元A兴奋,神经元B受抑制,
使信号分子x与y的比值 ,从而使饱中枢兴奋;同时使信号分子z的释放 ,饥中枢受抑制,降低人的食欲。大多数肥胖者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推测其体内 ,从而使食欲失去控制。
(3)当人体大量进食后,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细胞 葡萄糖并将其转变
为脂肪。据此判断,当瘦素对胰岛素的分泌具有 作用时,才可维持体内脂肪含量的稳定。
信号分子X 神经元A 瘦素 神经元B下丘脑 信号分子Z 信号分子Y 饱中枢 饥中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