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详细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可作为附件)
本校制定的卓越计划参与专业培养标准及相应的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
以国家通用标准为指导,按照行业专业标准要求,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特色、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制定了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标准。
在专业各学校标准指导下,强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力度,制定企业深度参与“3+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了专业外语能力培养和人文、艺术知识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工过程分析与控制、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炼油系统运行与维护、生产管理与与组织决策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对外交流合作需要的基本能力,能够胜任化工生产、过程设计、工业控制、电气工程、自动化仪表等专业领域的生产管理、开发与设计、项目施工与维护等工作。
为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执行及人才培养效果,学校采取主要措施有: (1)学校教务处和二级学院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对卓越计划的具体实施和执行进行指导和监督。
(2)经费保障:针对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学校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试点专业实施卓越计划;
(3)由学校教务处启动,按照卓越计划学校标准,全面修订专业课程教学
大纲。
(4)以卓越计划为核心,设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项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课题,推进教研与教改。
(5)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企业联合人才培养基地,聘请企业教师开设企业课程,指导企业实训项目。
(6)启动卓越试点班大学生课外创新项目立项,配置活动场地、设备,及课外指导教师。
(7)强化师资工程素质培养,选派骨干教师企业锻炼,引进具有工程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8)各项优惠和激励办法,支持教师参与教研教改工作。
(9)在试点班中,聘请外教单独开设英语口语课程,以提高学生外语听说能力。
(10)多渠道加强试点专业实验室建设,采取联合企业、申报项目、学校投入等办法,先后投入专业实验室建设经费每个专业近1500万元。
通过以上学校、二级院系及专业采取的各项措施,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各年级初步取得良好成效:
(1)在卓越试点班带动下,专业整体学风得到加强,初步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学习成绩普遍提高。
(2)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的立项,使试点班学生自学能力加强,在项目从立项、调研、设计、购置元器件、制作成品、撰写报告等过程中,培养了团队精神、表达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
(3)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
2.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要求在附件中给出有代表性的若干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指导思想,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修订及确定了2010级、2011级和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
2个专业卓越试点班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以重素质、强能力为指导,在保证学科基础、专业基础模块课程理论与实践学时基础上,加强了专业骨干课程的实践学时比例,核心专业课程增加企业授课模块和企业实训模块。
依据培养方案的设计原则,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学校培养标准在企业深度参与“3+1”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建立三级进阶模块化结构的课程体系:
第一阶段:在大一、大二学年完成基础知识学习、人文素质培养,和基本能力训练,参加社会实践,并安排一个引导性的初级项目培养基本的工程意识。
第二阶段:在大二、大三学年按学生个性发展分方向完成核心专业课学习、校内完成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技能实训、校内工程训练等)教学。课程教学过程以多级多目标的项目驱动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
第三阶段:在大三、大四学年走进企业课堂现场学习,完成企业工程实训项目、顶岗实习、职业培训,并在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题目完成毕业设计。
目前,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卓越试点班分别处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在工程素质教育的方面,主要措施有:
(1)推进主动式、实践性和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
在实践性较强的《石油炼制工程》(化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气)课程中,通过采用项目任务驱动、分组合作、研讨、课程论文、讲演、观点陈述等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的发现问题、学习知识、分析和推理、工程思维、创新思维和能力等,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隐含能力训练,不仅改变了被动接受式学习的
枯燥乏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推进实施“课堂内小项目训练,课堂外实际项目研发”的教学方法,采用“集中授课,分组讨论,项目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资料信息综合与分析判断能力、表达与辩论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能力。 (2)推进“开放式”课外创新实践
以开放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创新创业基金项目、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等为载体,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项目,满足学生自主实验、科技创新、毕业设计以及各种学科(专业)竞赛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2010级、2011级卓越试点班为核心,带动普通班学生,开展课外创新实践立项,每个专业(两个年级)申报立项了20余个项目。为使学生能够真正通过项目的完成有所收获,为每个项目组专门配备了指导教师、安排了专用场地,并准备了常用工具等。自项目立项以来,两个年级的学生受到很大鼓舞和启发,自发学习和要求参与课外活动的学习风气强烈,学风大大提高。
(3)推进工程教育企业化
坚持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本身,把与工程素能教育有关的教学环节搬到企业中进行,聘请企业专家进课堂参与教学,聘请企业行家兼职辅导企业实践环节。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中,有3门核心专业课程分别安排为校内理论部分(A)和企业课程(B)部分。截止目前,完成了《石油炼制工程》(化工)、《控制仪表及装置》(电气)企业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的修订,聘请了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技师人员承担企业课程教学工作,顺利完成了课程的教学计划。
(4)强化外语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对外语模块进行了改革,把原分4个学期开设的大学英语分为阅读与理解、外语写作、听说训练3个模块单独进行授课,并额外增加了外教口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