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的物品作为材料引入幼儿教育活动之中,让幼儿在集体性的活动中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例如,在幼儿生活操作区材料的投放与使用上,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共同探讨幼儿需要具备的生活技能,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生活操作区材料投放与使用的设计安排。如,梳子、镜子、皮筋、发夹的投放与使用是为了培养幼儿自主进行发型梳理的能力;衣架、衣服、收纳筐的投放与使用是为了培养幼儿自主进行衣服整理和分类的能力。通过这些生活化与可操作物品的摆放,可以实现生活与教育的相互统一,可以让幼儿在以生活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中实现全面发展。 3.以幼儿成长规律为根本,按照层次性与差异性进行投放与使用
幼儿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趋势,他们的发展需求也跟随年龄的变化而逐渐递增。处于小班的幼儿,是生活自理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的幼儿需要的是一些精准性高的材料;处于中班和大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理能力已经逐渐增强,已经由简单的物品操作递升为复杂的物品使用,这个时期的幼儿需要的是具备一定难度和新颖的材料。作为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差异特点进行材料投放与使用的层次化划分,从小班幼儿的基本生活材料过渡到中班幼儿的难度、再由中班幼儿的难度过渡至大班幼儿的难度,按照幼儿的发展路径进行材料的层次化投放与使用,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和生活化活动的参与中实现全身协调性地发展。例如,针对小班幼儿
可以摆放勺子、豆子、碗等材料,指导幼儿熟练地运用勺子将豆子盛放于碗内,以此强化幼儿的手指肌肉能力;中班、大班可以提供稍有难度的编织、刺绣材料;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提供真实的电饼铛让幼儿进行煎蛋练习;大班幼儿也可以进行包饺子、压皮的练习。
总之,生活操作区材料的投放与使用,是幼儿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素材,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根本。作为幼儿教师,要遵循幼儿主体发展的规律,要挖掘幼儿主体的内在兴趣,要深度整理生活物品,以此为基础合理地、科学地投放和使用生活操作区材料,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搭建更有开放性的教育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