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大多数的人只能靠一些较为简单的设备、药品来维持。保健品更是奇缺。这就造成人们的健康状况较差。研究显示,营养不均衡直接影响人体生长生育,还会使人的认知能力降低,接受教育的效果较之营养正常的人要差,从而降低其智力水平和创新能力。加上近年来,有些地方片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治理,造成生态恶化、环境污染。比如近两年,某些地方大肆开采矿石,导致许多山体裸露。更有造成严重污染后一走了之,致使附近的农田土地无法耕种,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从而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也是造成河源市人口素质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科教事业落后
以广州为中心的三角洲经济带,老早就打响了科技兴市的世纪之战,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素有“粤北宝库”之称的河源,还处于沉睡之中,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科技革命、改革浪潮的洗礼,在与之一脉相承的深圳、东莞、惠州已进入了经济飞跃的“快车道”之后,河源才搭上末班车。而障碍河源新一轮发展机遇的最大“瓶颈”,在于人才资源的开发、教育和培养。河源教育投入长期低于全国3%的平均水平,教育经费少得可怜。作为一个拥有334万人口、1.58平方公里的地级市,于前几年才建成一所大专院校。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37.81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为71.08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81.68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73.79万人。全市没有一个像样
- 5 -
的科研机构,没有一个能聚集人才并使其施展才华的大型企业和一支拥有一定数量、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光靠构筑金窝银窝引进凤凰,等靠发达地区的辐射效应,经济发展难上新台阶。更何况由于经济滞后,本身许多优秀人才都严重外流,对河源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这就犹如雪上加霜。近两年,许多企业到河源市建厂创业,但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厂房建起来了,却难以招到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可见由于人口素质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四)计划生育工作在某些地方不够落实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抑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有效办法。但在某些农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等旧思想、旧观念根深蒂固。加上我们的养老体系不完善,“养儿防老”的观念影响了很多人。因此,在某些地方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不力。于是就出现了有些年农村严重超生,甚至还出现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的现象。无计划的乱生、超生给卫生、教育等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而无法给这部分人以良好的教育,就必然会造成人口素质的下降。
(五)少数市民的思想道德观念还较淡薄
受不良思想的影响,有少数市民的思想道德观念还较淡薄。近年来,受经济大潮的影响,河源市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比如“黄赌毒”等现象,这严重阻碍了河源市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步伐。
- 6 -
三、提高河源市人口素质的对策
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人口素质问题是人口与发展之间诸多问题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国家的总体人口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它的发展命运。同样的道理,一座城市的经济、社会能否又好又快发展,它的人口素质就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河源市人口的总体素质是河源市各级党政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是影响人口质量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生产力越发达,人口素质也越高,要提高人口质量首先必须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确保全体人民生产和生活质量。因此,各级党政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聚精会神抓生产,一心一意谋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才能落实到位,才能实现提高人口素质的目标。近年来,河源市趁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接纳了许多企业到河源市来投资办厂。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珍惜这样的好机会,引进优秀企业、引进优秀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从而促进河源市社会发展,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
(二)发展卫生、医疗事业,提高人口身体素质
1、发展妇幼卫生事业,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各地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开展
- 7 -
婚前医学检查、产前诊断、遗传咨询、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等预防性技术服务。完善医疗保健设施,加强孕产期保健,大力提倡住院分娩和母乳喂养。提高妇幼保健水平,减少产伤,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2、提高人口健康素质。河源市的农村人口比重大、分部散,卫生医疗难度很大。因此要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为重点,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发展和完善农村卫生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农村初级医疗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农民健康教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和健康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促进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加强青春期、孕产期、更年期、老年期健康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积极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和其他性传播疾病。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
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降低文盲率。保障未成年人、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和贫困人口等特殊人群的教育权利。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好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和扫除青壮文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充分利用民间力量办学;继续完善教育制度,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四)增强人民法律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各级党委政府要抓好普法工作,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
- 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