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第一段描绘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1)以……为乐 (2)静止不动的样子 (3)像狗的牙齿那样 (4)离开
2.[解析] B A项,前者意为“作为”,后者意为“向、对”。B项,均为连词,表承接。C项,前者意为“于是,就”,后者意为“竟然”。D项,前者为代词,它,指水声;后者为助词,的。
3.(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B
5.[解析] C 作者是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之人”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6.[解析] 回答此题首先亮明观点:不能删去。然后阐明理由。从句子前后照应及作者的情感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 不能删去。因为与“隔篁竹”中的“隔”相对应,为了亲眼看看清脆悦耳的水声产生的原因,不惜伐竹开辟出道路,传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同时表明作者在贬官之后,为了排解心中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探山玩水。
比较阅读
1.(1)以……乐 (2)停留 (3)大约
2.[解析] C A项,“其长尺许者”中的“其”是代词,指朱鱼;“其真无马邪”中的“其”解释为“难道”。B项,“乃记之而去”中的“而”是连词,表承接;“康肃笑而遣之”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C项,两个句子中的“于”都解释为“在”。 D项,“以其境过清”中的“以”解释为“因为”;“蒙辞以军中多务”中的“以”解释为“用”。
3.(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然而那些欢快游动发出击水之声,在水面上嬉耍的,都是几寸长的小鱼。
4. [解析] B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写法的分析与理解。甲文通过写“日影、游鱼”来间接描写潭水的清澈,乙文通过写“文砾金沙、日影”来间接描写池水的清澈。
5.[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情感的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回答。甲文中作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小石潭周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给作者带来了幽深冷寂、孤苦悲凉的感受。乙文中写喷泉老树、游鱼池水,无不充满着作者对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答案] 甲文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幽静快乐的山水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乙] 从香山寺沿着石阶往下走,杨柳夹道,不到一里路,就是碧云寺了。寺后有一股泉水,从山脚的石缝中流出,好像喷冰吐雪,泉声清幽,水波激荡。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把泉水引入寺内,(泉水)围绕着走廊,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在石渠底部可以看得见五颜六色的石子和金黄色的泥沙。把泉水引流到大殿前面,成为一个池塘,用石条砌岸,池水深一丈左右,(可是)清澈得看起来如同寸把深一样。池中有万条金鱼,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耀人眼目,阳光照在清水上,把金鱼的影子映在池底,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有人在池左边抛下饼饵,(鱼)就成群地奔向左边,抛在池右边也一样,还会发出啜食吸饮的声音。然而那些欢快游动发出击水之声,在水面上嬉耍的,都是几寸长的小鱼,那些尺把长的大鱼却往往躲藏在池底下,看见饼饵也不来争夺,安闲宁静,恐怕是好静好动与年龄的大小有关系吧?
6.(1)穿透 (2)景象、景观
7.(1)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2)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心里感到害怕。 8.(1)清。(2)伟(奇)。
9.《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观第五泄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参考译文]
[乙] 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处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的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山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拿自己的脸接住溅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奇幻。
课外阅读
1.(1)向下 (2)背着 (3)恰逢,正遇上 (4)有的人
2.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
3.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谁斥责我、赶走我的吗?是谁把我贬到这里的吗? 4.两篇游记都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郁郁不得志的感慨。 [参考译文]
洞口有两根石柱,把门分成了三部分,就像三室的房子一样。中间的房子像客厅,右边的房子像厨房,左边的房子像别馆。洞中有一块下垂的钟乳石,敲它,会发出像钟声一样清脆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小石头突出,形状规则,敲它声音像磬声。这地方还有些石头夹杂着土,撞它就会发出逄逄的鼓音。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几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下传来的一样。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绿色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背着柴边走边唱,歌声缕缕不绝于耳。
以前白居易从江州司马迁为忠州刺史,而他的好友元稹恰好从通州回北方,白居易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喝得十分高兴,不忍离别,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三游洞因为这三个人而得名。后来,欧阳修及黄庭坚两个人都先后被贬到夷陵,相继来此洞游玩,有的还写了诗文来记录这件事。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谁斥责我、赶走我的吗?是谁把我贬到这里的吗?
5.(1)照耀 (2)早晨 (3)有的
6.[解析] B B项,可以从动宾短语的角度划分,正确的划分应是“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 7.(1)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2)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8.作者写出了百丈山景物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特点。 [参考译文]
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溅起的水沫像散落的珍珠,又像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处,它的前面对着芦山,有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太阳迫近西山了,余光横射过来,紫色和翠绿色重重叠叠,数也数不完。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白云铺满平野,就像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而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都像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有的涌出,有的沉没,转眼之间千变万化。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当地的人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磴来通过,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涝或旱灾就到那里去祈祷。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到这里来游览。已经把山上的胜景都写诗记述过了,我又按照次序这样详细地记述下来。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因此分别作了短诗来描述这些地方,并呈送给了一同来游览的人。(现在又写了这篇游记,)用它来告诉那些想去游览而未能去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