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限时40分钟 满分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而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就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烦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选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
学。
B.“忘言得意”中的“言”不仅可指语言,还可指形象;“意”则可理解为本质、韵味。 C.“忘言得意”论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影响巨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D.“得意”的深浅,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
解析:选B A项,混淆概念。“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错,从原文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文章最后提到的“义理之学”跟“忘言得意”不是一个概念。C项,扩大范围。原文只说到“忘言得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未提及它给“创作者”也带来了“极大的自由”。D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文中论及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是指“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而不是D项所说的“‘得意’的深浅,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引述的王弼、郭象有关“本”“始”“迹”“所以迹”的观点,是揭示“忘言得意”实质的依据。
B.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可直接证明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
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指出利弊。
D.文章先论述“忘言得意”作为认识方法的意义,再论述“忘言得意”对文艺欣赏的影响,最后进行总结。
解析:选B “可直接证明……的特点”理解错误,应为间接证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
B.对如何才能“得意”,王弼与郭象看法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C.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 D.若不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就很难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经学中解放出来。
解析:选C 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内容推不出“欣赏者的体会……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这一结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门 道 游 睿
大院里安静得要命。昨天晚上父母就已经给他说,今天他们要带着家丁们去干活儿。让他自己在家和小普玩。他伸了个懒腰,跨出房门,看见小普正在院子里射箭。
那是一把自制的弓箭,用一根竹竿弯成弓,用一根麻绳做的弦。只见小普把一支箭放在弓上,满满地拉开,然后一松手,十米开外的一只麻雀就落了下来。
他兴奋不已。“原来你还有这本事?”他说,“小普,我知道一个地方,有很多野兔和山鸡,我带你去。”
小普立即直了身子说:“少爷,我们去不了,我爹怕我把你带出去惹祸,就把门锁上了,我出不去。”他走到小普面前说:“大门不是开着的吗?怎么会出不去?”
小普说:“那是你们走的门,我们家走的小门被我爹锁上了。”那道小门确实是锁住了。 小门就在大门的旁边。大门宽敞开阔,而小门却又矮又窄,像个仆人一样跟在大门旁边。
在他们家里,只有主人才可以走大门,家丁们进出都只能走小门,小普也不例外。 他把手搭在小普肩上说:“多大点事儿啊,你和我一道走大门去。”
小普赶紧把他的手拿下来说:“少爷万万不可。这可是咱大院的规矩,家丁走大门就犯了大忌,得受罚的。”
他看着小普,小普一脸严肃。他笑着说:“规矩还不是人定的吗?你就跟我去试试,看看从大门走出去能怎样。”
“小普,现在你听我两件事:第一,没有外人的时候,不准叫我少爷;第二,你现在站好,让我背你。”
小普连忙摆手说:“少爷,哪一条我都不能答应!”
他立马昂起头,就在这一瞬间,他背起小普就往门外跑去。小普在他背上挣扎着说:“少爷,你快放下我,放下我!”他却一言不发,双手牢牢地把小普背在背上,一步一步迈向大门。
虽然只有几步路,到了大门口,他却已经出了汗。待他放下小普,却发现小普哭了。小普泪流满面地叫少爷。
他怒斥道,不准叫少爷,我长你才几天,叫哥。
小普看着他,好半天才低低地叫了声哥。他立刻笑了,把手搭在小普肩膀上说:“小普,我们本来都一样,没什么主仆之分,我们应该走一样的门,明白吗?”
小普一直看着他,好半天才点头说嗯。
但是他没有想到,就在第二天,他就被父亲送到外国读书了。因为走得匆忙,加上主仆之分,他没有来得及和小普告别。而这一去,就是整整七年。
七年后的这一天,当他不得不拖着行李箱回到家乡的时候,伴随他的,还有一个噩耗:
日军侵略了他的家乡,他的父母和家丁都被日军残忍杀害,唯有小普幸存,但小普却投靠了日军。
他全身的血液都沸腾了,他无法想象小普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他在国外的几年学习中,已经接受了比较先进的思想,作为组织的一员,他不得不化悲痛为力量,从事着一些组织上的工作。
这一天,他化装成一个车夫,拉着一辆黄包车来到了自家大院附近。他远远地看到,大院的大门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变,只是门前多了日军的岗哨。不过大门紧闭,唯有大门旁低矮狭窄的小门开着,一些日本兵在那道小门里进进出出。
这时,一个戴黑帽子的人坐到了他的车上。“送我去院里。”那人说。他并不抬头,拉着那个人就往院里走。当他走到大门口,日本兵向车上的人敬个礼,却拦住了他。车上的人并不说话,递给他一张纸币。他接过钱掉头就走,走了几步,他又忍不住回头,看见戴黑帽子的人昂首阔步,从大门走了进去。
他加快了步子,跑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才打开那张纸币。纸币中间,包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几句话:哥,谢谢你背着我走了一次大门,我后来才明白,家丁也可以走大门,也可以选择正确的道路。小普。
他翻过纸条,只见纸条的背面,是组织期待已久的日军作战布点图。 他远远地回头看着那道大门,含泪笑了。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4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门道”为题别具匠心,“门道”是设计故事的关键,同时对表现人物的个性、表达小说的主旨,都起到重要作用。
B.大门宽敞开阔,主人由此出入,小门又矮又窄,是家丁们的通道,家丁如果违规走了大门,会受到处罚,这是歧视和压迫。
C.他背着小普从大门口出去,等他放下小普时小普已经泪流满面,因为,小普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优待,他十分感激少爷。
D.他不想让小普称自己为少爷,要小普叫自己哥,这表明他与自己的父辈不同,他能够平等地对待别人,包括家丁的孩子。
解析:选C “因为,小普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优待,他十分感激少爷”错,小普哭是因为害怕自己被少爷背的事被人知道,这个情节表明生活在大院里的小普,深受大院等级观念的影响,小小年纪已有一些奴性意识。
5.小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在这篇小说中,“他”是主要人物,小普是次要人物。小说的主要故事就是发生在“他”与小普之间的,那么小普必然有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而从小普的身份、地位来说,小普是仆,有奴性,但作为少爷的“他”反倒鼓励小普,两个人物在对比中,形象更鲜明。从故事整体来看,小普是成长着的,从一个有奴性的人成长为为国家、民族战斗的革命者,凸显了主题。
参考答案:①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如小普不肯走大门,引出“他”背小普等情节;小普传递情报,引出“他”看情报,理解小普等情节。②突出人物个性。小普与“他”的交往中,小普要守“规矩”、称“少爷”,“他”要破“规矩”、求平等,两者形成对比,人物个性更鲜明。③丰富小说思想意蕴。在少年小普身上,我们看到了封建思想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在青年小普身上,我们看到了民族气节。(每点2分)
6.小说结尾说“他远远地回头看着那道大门,含泪笑了”,这句话包含了他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原文予以探究。(6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主要要看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回到原文,梳理小说情节可知:“他”化装成车夫回到自家大院附近,发现日本兵占领了自己的家;“他”拉着黄包车把小普送到门口,“他”被拦下;小普不仅不是汉奸,还给了“他”日军作战布点图。从这些情节当中,可以分析出“他”的情感,如“他”既因家被占领、国破家亡而难过流泪,又为发现小普不是汉奸,兄弟二人能共同战斗而高兴等。
参考答案:①“大门”原本是自家的,如今被日军占领,自己却不能进去,触发了“他”的国破家亡之痛。②“他”为小普选择忠于国家、民族,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正确道路高兴。③曾经的兄弟被疑叛国投敌,如今真相大白,“他”感到十分欣慰。④兄弟合作,共同担起抗日救国大业,“他”感到十分振奋。(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记者24日从公安部交管局召开的全国视频会获悉,今年以来,全国公安交管部门严抓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现象的治理,查处不礼让斑马线违法行为同比上升3.4倍,因不礼让斑马线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8%和9.3%。
公安部数据显示,近3年来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中,约9成是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