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5高考命题点一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10 12:01:4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高考命题点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李 白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注】 ①雍尊师:姓雍的道师,名字、生平不详。尊师是对道士的尊称。②青牛:传说老子乘青牛西游,过函谷关,赴流沙而不返。③白鹤:传说汉代桂阳人苏耽成仙,有白鹤来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句起势不凡。“峭”状群峰之势,“碧”绘其色,补以“摩天”二字,壮观的景象全出。“逍遥”赞美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

B.颔联紧扣诗题,着意写“寻”,再现了寻者攀登的举止和情态。上句从视觉着笔,下句则从听觉落墨,着重表现寻找过程的艰难。

C.颈联以动衬静,用青牛“卧”、白鹤“眠”来点缀隐居处,又用花和松烘托,描绘了雍尊师居所优美、静谧、仙境般的环境。

D.“语来”句虚实结合,虽未交代诗人与雍尊师的高谈阔论,但从“江色暮”可以想象他们感情之融洽,谈吐之投机。

E.“下”字不仅与首句呼应,还别有情趣,与“暮”“独”“寒”三字在一联中连用,使人顿生寒气扑面而至之感。

解析:选BC。B项,颔联除了写寻找过程的艰难之外,更主要的是表现寻找过程中的乐趣。C项,错在“以动衬静”。

(2)这首诗是怎样刻画“雍尊师”这一形象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刻画形象:①“逍遥不记年”直接表现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②“古道”“流泉”“花暖”“松高”描绘居处环境的清幽、静谧,侧面烘托人物的淡雅高洁;③运用青牛、白鹤的典故,表现人物洒脱自由的道家情怀。

思想感情:①对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的仰慕;②对恬淡自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③暮

1

色苍茫,寒烟四合中独上归程的怅惘之情。

2.阅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然后回答(1)~(2)题。

漫 感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 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②分:料想。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两首诗中都提到了剑和箫,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表明诗人希望用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

E.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解析:选BD。B项,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并不能传达出忧愤悔恨之情。D项,“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有误,后诗更侧重于诗人壮志难酬的忧愤与怅惘。 (2)“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答案: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特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略)

3.(2018·牡丹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和聂仪部明妃曲

[注]

[明]李攀龙

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 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注】 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

《和聂仪部明妃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2

解析:“天山雪后北风寒”不仅写出了王昭君身处的地点,还写出了凄凉的环境;“徘徊”“汉宫看”写出了王昭君怀念故土、幽怨的形象。

答案:整首诗塑造出一个身行万里,心怀故土,愁怨深长的悲情女性形象。整首诗把王昭君置于一个假想的塞外之境,一、二两句以漫无边际的背景来衬托其远离故土的无限哀伤,三、四两句写王昭君在弹完曲调的那一瞬间,竟把眼前高悬的“青海月”误作“汉宫月”,因而遐想故乡,流连难去,其中“徘徊”一词极言其对故乡的魂牵梦绕,一往情深。 4.(2018·鞍山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酬张少府 王 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 ①穷:失意,归隐。②通:得意,出仕。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诗是一首赠友诗。诗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作者再写此诗回赠给他。

B.首联感慨自己人到晚年,唯好清静,对官场之事不再关心,表明作者追求隐逸生活,消极厌世的精神追求。

C.颔联中“自顾无长策”反映了作者的苦闷,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无能为力,只好归隐。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出作者与自然心灵相通之意,表现了对自然山水的深深眷恋。 E.尾联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又以不答作答,勾勒出一幅韵味深蕴的画面,耐人咀嚼,发人深省。

解析:选BD。B项,“消极厌世”与诗意不符;D项,颈联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答: 解析:本题考查画面的意境氛围,要先找出所描绘的画面,分析其具体特点,然后才能进一步把握营造的意境。

答案: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

3

5.(2018·青岛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

鹧鸪天 离恨 纳兰性德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背立盈盈故作羞”,描写女子背对情郎站立时那种故作娇羞的姿态,样子传神动人。 B.“手挼梅蕊打肩头”,通过女子揉弄梅蕊、轻敲肩头的动作写出了女子的可爱。 C.三、四两句写女子对情郎的情感由思念转为怨恨,直到看见情郎恨意也未消除。 D.五、六两句中“淡淡”和“悠悠”两个叠音词,烘托出女子对情郎的思念悠远绵长。 E.这首词是借女子的形象和心态抒写“离恨”的,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人物刻画细腻。 解析:选CE。C项,词的原句是“待得郎来恨却休”,因此“直到看见情郎恨意也未消除”有误,实则是本有离恨要向情郎诉说,可情郎来恨已没。E项,本词全用白描,不假雕饰,极朴素,极清丽。

(2)本词“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词人运用想象,描绘了一幅与情郎春夜月下泛舟的美妙图画,创设了一个宁静、温馨的优美意境,表达了女子渴望与情郎相会的期盼之情,反衬出女子的离恨之苦。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对 雪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4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选CE。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答案: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5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5高考命题点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mibn6tnst5uqa87qzsz8c83h0epg60165y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