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代教育心理学》要点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9:08:3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 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 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

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得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内容应该略高于儿童现有的水平,这样教学才能够促进发展 (——“跳一跳,够得着”)

? 维果茨基高度重视教学的作用,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师适时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与辅导。如

果只是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独自学习,则会使学生在面对新知识的困难时无所适从,退缩不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科的性质以及对各个学生能力水平、知识经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了解,适时帮助与辅导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学习的关键期

?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作用,维果茨基提出了学习的关键期。他认为每种技能的学习都有着

其关键年龄,一旦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就会对儿童的智力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 针对任何一种认知能力的教学都应该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在相应的关键期内进行 。 定义: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心理发展是否有关键期,即是否存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有机体最容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

?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最早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Lorenz, K)对动物印刻(imprinting)行为

的研究。

? 过去认为,动物出生后不久就会认识母亲是出于亲子本能,后来的发现并非如此。

印刻反应:劳伦兹研究发现,鹅、鸭、雁等动物在刚刚孵化出来后,让它们接触其他种类的鸟或会活动的东西(如人、木马、足球),它们就会把这些东西当作自己的母亲紧紧追随,但对自己同类的母亲却无任何依恋。这种现象好似在凝固的蜡上刻上标记一样,固称“印刻”。这种印刻现象只发生在极其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会。

人们把动物研究的结果应用到早期个体心理发展身上,就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关键期问题,认为个体行为的发展有阶段性,有些行为是在发育的某一个时期,在适当的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就永远不会产生。这个时期就称为该种行为发展的关键期。 一些心理发展关键期列举: 0-2岁:亲子依恋关键期 2岁: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3岁:识字的最佳时期

4-5岁:书面语学习关键期 5岁以前: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 5-5.5岁: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3-6岁: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6-7岁:学习书写的关键期;

10岁以前:外语学习和动作技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小三: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小四: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启示:

9

? 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但不能认为儿童过了某个年龄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4.维果茨基的内化说

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的过程。

维果茨基是“内化”学说最早提出人之一。他指出,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一种内化,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全人类的知识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 维果茨基发展观的总结:

心理发展是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就其原因而言:社会文化历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制约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运用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心理机能改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将社会文化的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

维果茨基理论的最重要贡献就在于强调学习的社会文化性。他认为儿童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内才有可能进行真正的学习。

5.维果茨基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 scaffolding本意是建筑业中的脚手架。

通过支架(教师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向学生自己,最后拆去支架。 ? 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在于:

首先,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活动;

其次,教师的指导成分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生和探索的任务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教师提供的帮助太多,学生独立思考或操作能力就得不到充分发展;相反,如果提供的帮助不够,学生又会因失败而泄气。

? 所以,有效的教学支架必须是灵活的,必须适应学生通过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2)交互式教学

? 交互式教学包括教师和学生小组之间的相互对话。在教学活动之初,教师先给学生示范,然后,

教师和学生轮流充当教师角色。

? 比如: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示范如何根据课文的内容提出问题,如何恰当地回答,

然后由学生充当教师向其它同学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检测到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水平。

(3)合作学习

? 按照维果茨基的理论,只要更具知识的同伴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调整帮助方式,他们就可以使儿

童学习进步。当同伴是一个专家或是某方面的能手时,儿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大大提高。所以,老师应该把各有所长的儿童组织起来,给他们提供取长补短的空间,充分发挥同伴合作的潜力。 ? 儿童和同伴的讨论比和成人的讨论更有价值,因为儿童对成人的权威确信无疑,他们只是肤浅地接

受成人观点,而不去进行批判性的选择。同伴之间的争论使儿童注意到别人的观点,这是同伴合作所必须的,它会使儿童更具逻辑思维。

(4)学徒式学习

?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旁

观者逐渐过渡到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社会性互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第三节 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是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与客观外界之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成分。

10

? 美国有两位教育专家,Joe与Harry提出了「周哈里之窗」之说,认为人的心中有四个区域: ? 公开区:是别人和自己都看得到的

? 盲点区:是别人看得见,而自己毫无察觉 ? 隐藏区:是因为本性害羞或隐私故意隐藏 ?

未知区:神秘莫测,为潜意识或无意识的

自己知道 自己未知

他人知道 開放我 盲目我 他人不知 隱藏我 未知我 周哈里窗概念圖

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观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过高评价(主要成分)自我评价过低评价适当评价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体验:自尊、自信、内疚、羞耻等自我检查自我监控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自我评价偏高——自大

? 高估自己的魅力和能力,易固执己见和偏执 ? 对他人易责备求全

? 自尊心过强,极关心自我形象,渴望表现自己 ? 行动目标过高,对困难估计不足。 自大的极端表现——自恋 我评价偏低——自卑

? 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与缺陷 ? 对批评敏感 ? 渴望奉承或赞扬 ? 易有敌对行为

? 以表面的自大掩盖自卑 ? 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约需20年

1.生理自我(0-3岁)

? 生理自我是对自己身体的意识。

? 婴儿刚出生时多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尚无法区辨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环境的区别

11

? 奥尔波特等人认为,婴儿出生以后,最初不能区分属于自己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对于自己的手、

脚和周围的玩具,都视为同样性质的东西加以摆弄,3个月的婴儿能对人发出微笑,这表示婴儿对外界的剌激发生了反应。

? 8个月的婴儿开始关心自己在镜子里的形象,但10个月的时候依然不知道镜子里的形象就是自己。 ? 一般认为,婴儿要到2岁零2个月以后,才会认识镜子里的自我形象,大约同时开始学会使用“你”

这个人称代词。心理学家大都认为儿童要到3岁的时候,自我意识中的生理自我才能形成,同时开始更多地使用“我”字。这时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大都是以我为中心的,所以有些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自我中心期”。

? 不过在三岁以前,其对自己的认识是以躯体为主。例如在晃动双手与抚触的过程中会察觉到手是

自己的一部分,看着地上的球被脚踢开也就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体对外在环境的影响力,慢慢地对于别人叫自己的名字会有反应,看到自己镜中的长相也会知道那就是自己等,都是生理我逐渐成熟的证明。

2.社会自我时期(3岁-青春期)

? 社会自我是对自己的外部行为和人际关系的意识。

? 3岁左右的幼儿,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开始出现羞耻心、占有欲与嫉妒心,出现好奇心和求知

欲,有独立意识与反抗意识

? 在这个时期,个体与他人有越来越频繁的互动,开始学习性别角色、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与信

念也开始形成。然而此时期的价值体系是以社会规范为主的,称为“社会我”,例如小孩子会以“爸爸说男孩子要勇敢”、“老师说说谎的是坏小孩”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3.心理自我时期(青春期~成年)

? 心理自我:对自己内心状态的意识。

? 到青春期,学生开始关注“自我”的问题,并出现了“成人感”,拒绝成人把他当小孩子看,反抗意识

较为 明显。(第二反抗期)

(三)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逆反心理

? 逆反期孩子的一种典型心态:和一切正统的东西对着干!

? 逆反心理从小就有,人人都有,只是在孩子的青少年时期显得更为突出。 如何对待青春期的逆反

? 一方面,要认识到逆反是孩子要求独立的一种宣言,要注意引导;另一方面,要防止学生的逆反

走向极端。

? 教育方式上切忌简单、粗暴,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 ? 学生方面:学会体谅、理解长辈 二、性意识的发展与早恋 (一)性意识的发展

心理学家赫洛克将青少年性意识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性的反感期(疏远期,12~14岁,女孩比男孩早1~2年)

(2)牛犊恋期(14~16岁)。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像小牛恋母牛似地倾倒于所向往的年长异性的一举一动,对所向往的年长异性想入非非。 (3)狂热期(17~l9岁)

随着年龄的增长,向往异性的比例也就越高,有一份调查显示,初一学生向往异性的比例是27.9%;初二:33.7%;初三:53.5%;高一:69.6%;高二:79%;高三:80.6%。 (4)恋爱期(20岁以后)。 (二)学生的早恋 1.现状 讨论:

? 早恋利弊谈?

? 导致早恋的原因是什么?

12

搜索更多关于: 《当代教育心理学》要点 的文档
《当代教育心理学》要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mlnr7vtb63h0qq02ukg7f1wl0k4bu014xe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