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激素通过对大脑的影响也能引起智力的变化。
– 如当女性胎儿暴露于过量的雄性激素或孕激素中,出生后其智力有所提高
– 男性的侵犯性强主要来自雄性激素的作用,男性的雄性激素的水平是女性的6倍。为防止
流产而注射雄性激素的孕妇所生产的“雄性激素化”的女孩,比一般女孩有更高的活动量,表现得更“野”。
2.教育因素 (1)家庭因素
男女儿童的活动倾向性出现后,父母会继续通过各种方法予以强化。他们会对孩子合乎性别的行为投之以微笑、赞许和鼓励,而对不合乎性别的行为则会加以阻拦和制止,久而久之,合乎性别的活动逐渐被固定下来。 2)学校教育
? 教科书的影响
有人对各学习层次的课本进行了系统检视,发现从幼儿园到小、中学教育中,存在大量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
? 教师的态度 3.社会文化因素
人类在长期的演化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男女两性在生活方式上逐渐形成各自的性别倾向性,这种长期固定下来的男女之间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影响着年轻一代,从而使男女两性固有的心理和行为得以一直延续下来。
? 综上所述,造成男女两性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各种因素中,社会文化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学校和家庭正是按照社会的要求塑造男女两性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从根本上导致两性心理和行为的差异。
(三)针对儿童的性别差异进行教育
1.纠正消极的性别偏见和性别观念,激发女生的自信心 2.发扬男女生原来的优势,克服其劣势 3.创造条件加强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 4.改革教材,克服教材中的性别偏见 5.结合理想的“双性化”性别模式进行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S.Bem)提出了“男女兼性”或“双性化”心理学的概念。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既有男性特征又具有女性特征。 。
? 男女兼性指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
– 人们发现,在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双性” 心理的人往往能较好地适应自己的生
活环境。人们从角色互变中,获得了功能上互补。
第三章 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师的地位与角色 一、教师的地位
(一)我国古代教师的地位
?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 程门立雪
(二)发达国家教师的地位 (二)我国近现代教师的地位
? 香港 ? 台湾 ? 内地 二、教师角色
21
(一)传统观念中教师角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肯定
– 工程师——重要的职业
– 灵 魂——关注人类心灵的发展
? 不足
– 暗示一种固定的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 – 整齐划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新的机械运动
? 合理的提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引导者 “教师是园丁”
? 肯定
– 田园式的宽松环境 – 重视学生的成长过程 – 强调了教师作用的发挥
? 不足:有人为的强制性(修剪) ? 合理的提法:教师是花朵的培育者 “教师是蜡烛”
? 肯定
– 奉献与给予
? 不足
– 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
– 淡漠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
? 合理的提法:长明灯(或油灯) ? ——为自己和学生的发展不断充电 (二)新时期教师的角色
1、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引导者 2、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3、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者 4、民主管理的组织者
5、教育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其它: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学生家长的代理者;学生的朋友和合作者…… (三)教师角色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等人做了一个著名试验。
他们在一所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通知教师说:“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
结果八个月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也给了他们好的品行评语,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应。
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因为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
? “罗森塔尔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
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22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品质 一、社会适应能力强 二、稳定乐观的情绪 三、善于与人交往 四、健全的人格
五、较强的教育能力
? 了解和教育学生的能力 ? 语言表达能力 ? 组织管理能力 ? 教育科研能力
? 教学媒体使用的能力 六、教师的效能感(P82) (一)含义
? 效能感(Efficacy)是个人对自己进行某一项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 教师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 ? 教学效能感包括两种成分:
(1)一般教育效能感: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个人教学效能感: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效果的认识和评价 。
?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在其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研究表明,
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而个人教学效能感则随教龄的增加,则表现出一种上升的倾向。
(二)教学效能感对教师与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1.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第一,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第二,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 第三,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2.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显着的正相关。 教学效能感的影响与作用
第三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二、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职业适应不良
? 适应不良也就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
23
? 教师的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在: 1. 角色转换障碍 2.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3.人际关系不良
4.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5.教师职业标准提高 (二)职业行为问题
1.怨职型:把教师职业做为不得已而为之的工作,怨天忧人。 2.自我型:以自我为中心,过多地关心自己,自私自利。 3.异常型:情绪极端不稳定,心理异常。 4.暴戾型
5.不良型:生活方式和行为不检。 (三)职业倦怠(职业枯竭)P100
美国心理学家马勒斯(C.Maslach)使用问卷及调查的方法,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情绪衰竭,指个体的情感资源的过度消耗,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二是非人性化,也叫去人格化,指个体以一种否定、负性、冷淡、过度疏远的消极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三是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消极地评价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其中情感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
我国研究者王芳、许燕认为,教师的职业倦怠除了包括马勒斯提出的情感衰竭、非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外,还包括知识枯竭(Intellectual Burnout),即是指教师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知识的急剧更新,难以应付学生的问题,再学习能力差,体验到知识上的枯竭感。
? 据有关跨文化研究资料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凡是需要长期与人密切接触、打交道的行业,如
教师、医生、警察及其他助人职业等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问题。
? 据“国际心理学大会”的资料显示,“职业枯竭”有其特殊的高发人群,主要包括助人工作者、
工作投入者、高压力人群以及自我评价低者,具体的数字则显示在这些人里,40%是心理咨询师,20%是教师,教师名列第二。
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1)精疲力竭型(worn-out)
? 这类教师在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下表现为放弃努力,以减少对工作的投入来求得心理平衡。 (2)狂热投入型(frenitic)
(3)低挑战型(underchallenged) (四)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
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 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是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 ? 教师的人格障碍属于严重者,实际很少,教师的人格问题更多地属于人格缺陷。 ? 教师的常见人格问题有:强迫、偏执、易冲动、自卑、抑郁、焦虑等。 (五)身心健康问题
1.心身疾病:是指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
? 教师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病疡、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等。 2.焦虑 3.抑郁
4.神经衰弱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职业因素 1、沉重的工作负担 ( 1)工作时间长
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