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考点: 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首先将反应前后相同的分子删掉,再考虑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进而判断出反应类型. 解答: 解:在反应前后将具有相同的两个分子删掉,因为它们没有参加反应,反应物中有两种分子,即反应物有两种物质,生成物中有一种分子,即生成物有一种物质,所以属于化合反应,故选A. 点评: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抓住反应的特点,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数“多变一”还是“一变多”对所以发生的反应进行类型判断. 9.(3分)(2013?滨州)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为防止震后疾病传染,须对饮用水源进行处理,采取的措施有:①消毒 ②煮沸 ③过滤 ④自然沉降 合理的处理顺序是( ) A. ④③②① B. ①④③② C. ③②①④ D. ④③①② 考点: 水的净化.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净化水常用的方法有沉降、吸附、过滤、蒸馏、消毒杀菌.分析水处理措施的作用,对处理措施进行排序. 解答: 解:①消毒,利用消毒杀菌剂杀死水中病菌; ②煮沸,通过加热煮沸,杀死水中病菌以便饮用; ③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物质; ④自然沉降,通过静置,把水中不溶性固体与水初步分离; 因此处理水的合理顺序为:④③①②; 故选D. 点评: 净化水常用的方法有沉降、吸附、过滤、蒸馏、消毒杀菌,在这些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为蒸馏. 10.(3分)(2013?滨州)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
5
A. 氢氧化钠 B. 生石灰 C. 浓硫酸 D. 硝酸铵 考点: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根据物质溶于水放热还是吸热来考虑本题,知道常见放热物质有哪些?常见吸热物质有哪些?并能灵活运用. 解答: 解: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说明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可知物质溶于水吸热压强减少,常见的溶于水放热的有: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常见吸热的有:硝酸铵. 故选D. 点评: 要了解物质溶于水的过程,知道为什么放热和吸热,记住溶于水吸热和放热的常见物质. 11.(3分)(2013?滨州)下列对一些现象或事实解释不正确的是( ) 序号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洒在地面上的酒会使房间充满酒味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酸都具有相似化学性质 溶于水时都能解离出氢离子 C 物质的热胀冷缩 分子或原子的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D 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用,降低肥铵盐与碱反应放出氨气 效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酸的化学性质;铵态氮肥的检验.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 A、根据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分析; B、根据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微粒间有间隔的性质分析; D、根据铵盐的性质分析. 解答: 解:A、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酒精的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整个房间内.所以,会使房间充满酒味.故A解释正确; B、由于酸溶于水时都能解离出氢离子,所以,酸都具有相似化学性质.故B解释正确; C、由于微粒间有间隔,受热间隔变大,遇冷间隔变小,所以,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分子或原子的大小没有随温度改变而改变,故C解释不正确; D、由于铵盐与碱反应放出氨气.所以,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用,降低肥效.故D解释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酸的化学性质、铵盐的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2.(3分)(2013?滨州)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 钢、氧化镁、空气 B. 氮气、氧气、牛奶 C. 焊锡、水、果汁 D. 金刚石、冰水、矿泉水 6
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 解答: 解:A、钢属于混合物,氧化镁属于氧化物,空气属于混合物,故A错; B、氮气是单质,氧气是单质,牛奶属于混合物,故B错; C、焊锡属于混合物,水是氧化物,果汁属于混合物,故C错; D、金刚石属于单质,冰水属于氧化物,矿泉水属于混合物,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物质的分类方法,知道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 13.(3分)(2013?滨州)近几年“纸火锅”(如图)逐渐流行起来.“纸火锅”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 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 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C. 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 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解答: 解:纸张是可燃物,也与氧气接触,潮湿的纸张不燃烧的原因是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燃烧的条件问题,熟记物质燃烧的条件就可做好此题. 14.(3分)(2013?滨州)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盲目类推又可能得出错误结论.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 A. 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B. MnO2能加快H2O2分解的速率,则MnO2也一定能加快其他物质分解的速率 C. 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所以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 7
D.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则所有的原子核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考点: 化合价规律和原则;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不一定总显负价. B、根据催化剂的概念、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氢原子原子核内没有中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不一定总显负价,如NaNO3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氮元素显+5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B、MnO2能加快H2O2分解的速率,则MnO2不一定能作其它物质分解的催化剂,不一定能加快其他物质分解的速率,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所以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如氢原子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价的原则和规律、催化剂的相关知识、质量守恒定律、原子的构成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5.(3分)(2013?滨州)现欲将粗盐提纯,再用制得的精盐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滤时玻璃棒轻轻斜靠在单层滤纸一边 B. 蒸发滤液时,待蒸发皿中滤液蒸干时,即停止加热 C. 配制溶液时需要经过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等步骤 D. 配制溶液时必备的仪器有托盘天平、酒精灯、量筒、烧杯、玻璃棒等 考点: 氯化钠与粗盐提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 A、根据过滤时玻璃棒的使用方法解答; B、根据蒸发滤液的方法回答; C、根据配制溶液的步骤分析; D、根据配制溶液的步骤分析所需仪器. 解答: 解:A、过滤时玻璃棒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一边,故A错误; B、蒸发滤液时,有较多晶体析出即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故B错误; C、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等步骤,故C正确; D、称量要用托盘天平、药匙,量取用量筒、滴管,溶解用烧杯,玻璃棒,然后装瓶,该过程不需加热,故不用酒精灯,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了解粗盐提纯的步骤和操作方法及仪器的用途及配制溶液的步骤、仪器是解答此题的基础,思维难度不大. 16.(3分)(2013?滨州)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及用量均正确的是( )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