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相交,位于B点60°E(赤道)西侧,根据经度差可计算出C点日出时间(5)读图可知C点位于晨线上,与30°
为4时,日落时间为20时(日出比6时提前多少时间,日落就比18时推迟多少时间)。 (6)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故A、B、C三点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B,最小的是A。 (7)太阳直射北半球,越往北昼长越长。所以A、B、C三点昼长由长至短的顺序为ACB。
为中心的中低纬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图中为顺时6. (1)本题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以30°
针,应为北半球。
(2)本题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及主要渔场分布。若图为太平洋海域,①处有日本暖流(d)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北海道渔场;同属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渔场还有纽芬兰渔场与北海渔场。
(3)本题考查洋流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洋流可以扩大污染物的范围,但加快污染物的净化,降低污染程度。 (4)本题考查北印度洋洋流运动规律、气候类型特点及公转相关知识。北印度洋洋流规律为夏顺冬逆,当北印度洋的洋流环流与甲图示环流方向相反时,即为逆时针时,应该为北半球的冬季,地球公转可能在近日点(1月份)附近,①对;开罗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②对;南极科考最好的季节为当地的暖季,即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③对;冬季,印度半岛为旱季,④错。综上可知,A对,BCD错。故选A。
(5)本题考查洋流的性质判读。从第(1)问可知,图甲为北半球的洋流,b处为高纬(低温)流向低纬(高温)的洋流,为寒流。而四个选项中,从气温的分布可知,AB位于南半球,AB错;CD位于北半球,等温线的凸向即为洋流的流向,因此C为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的暖流,D为低温区流向高温区的寒流,D对,C错。故选D。
7.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1)近地面甲地气压低,说明该处受热多、气流上升,同理,乙地气流下降;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向低压运行,因此,高空中气流由由丁到丙,近地面气流由乙到甲。如下图:
(2)丙点位于高空等压面上方,其气压低于该等压面上的气压,丁点位于等压面下方,其气压高于等压面上的气压,因此,丁点气压高于丙点气压;由气压的产生原因可知,近地面的甲乙两点气压高于高空丙丁两点气压;在热力环流图中,近地面气压中心和高空气压中心相反,可知,近地面乙点气压高于甲点。因此,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丁、丙。
(3)甲处气压低于乙处,说明甲处受热多,乙处受热少。
(4)若图中甲处为海洋,甲低气流上升,说明海洋温度高,是夜晚。
(5)在城市热岛环流中,城市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降,因此,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如下图:
第13页,共15页
(6)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为避免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绿化带布局在郊区和城市之间。
8. 本题考查亚欧大陆等压线的分布图及风向,气候类型分布的判读及自然带。
(1)读图可见,从气压分布图看A在印度附近,从气压状况看为亚洲低压中心,此时被该气压中心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2)读图可见,此图表示北半球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此时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中心,此季节东亚盛行东南季风(风向),南亚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读图,图中代表乙地气候类型分布在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是①,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与①对应,该气候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4)读图可见,丙地在大陆东岸,气候类型的名称是温带季风气候。甲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图中丙地位于我国东部温带沿海地区,自然带也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9. (1)本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读图可知,①地中心气压值比周边高,故为高压中心,在北半球其中心气流做顺时针辐散;③地中心为气压值比周边低,故为低压中心, 从气流运动状况看,③为逆时针辐合。
(2)本题考查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之为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在近地面,风向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故②地吹西北风或偏北风;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②与④相比,②地比④地等压线密集,故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3)本题考查高压、低压系统。由图可知,④地位于高压脊线附近,受高压脊控制,并且位于冷锋过境后的地方,还受到单一的冷气团控制,故天气晴朗,气温较低。
(4)本题考查冷锋与天气。⑤地此刻位于冷锋前方,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⑤地将要受冷锋影响,故将出现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过境后,⑤地受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10. (1)本题考查水循环环节的判读。读图,①为海水蒸发,②为水汽输送,③为海洋上的大气降水,④为地表径流,⑤为下渗,⑥为地下径流,组成了海陆间水循环。
(2)本题考查水汽输送环节。图中②为水汽输送,从海洋带来湿润气流,我国的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富降水,符合②环节,B对;塔里木河河水蒸发属于蒸发环节,高山冰雪融化形成径流环节,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水汽少,ACD错。故选B。
(3)本题考查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各环节中,人类最容易施加影响的是地表径流环节,即④,通过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影响地表径流的时间、空间分布。
(4)本题考查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的措施。拦蓄和利用雨水、修建水库影响的是水资源的时间分布,AC错;铺设防渗膜减少下渗,没有明显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D错;跨流域调水可明显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B对。故选B。
(5)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类型及意义。图中①②③④环节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属于海陆间水循环,通过该循环可使陆地淡水资源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6)本题考查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根据题意知,“海绵城市”即对水资源的调节能力增强,可储存和释放的水资源的量增加,措施有植树种草,扩大绿地面积,铺设透水砖,增加下渗等。
11. 本题考查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影响交通运输建设的因素。
第14页,共15页
(1)本题考查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四川省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公路建设成本较低,难度较小,故其交通运输线以公路为主。
(2)本题考查影响交通运输建设的因素。公路建设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一般在交通量大的城镇之间尽量采取最短线路,而对于山区公路一般采取迂回措施来减小坡度对交通的影响。图中a处地形平坦的地区,通向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故此处交通线不因弯曲;b处以山地为主,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迂回前进,故此处弯曲合理。
(3)本题考查影响交通运输建设的因素。在山区公路选线时要考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所以一般会经过尽量多的居民点,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其目的是为了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利于甲乙两地对外经济交流。
12.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和应用。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形信息能力及调动、运用知识能力。结合图示等高线分布的特征对问题进行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1)此小题主要考查建设大坝的原因。坝址通常选择在“口袋”地形的峡谷口,筑坝的工程量小,且库区蓄水量大。所以选址图中P处建设大坝。故答案为:位于峡谷,建坝工程量小;上游小盆地利于蓄水;集水区域较广。
(2)此小题是从气候、河流的水文特征方面考查建设水库的原因。水库的主要作用是蓄水。从气候分析,该地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所以修建水库,可以在降水多的时间,储存水,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从水文特征分析,河流流量大,且流量变化大,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的变化。故答案为:.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河流流量大;流量变化大。
(3)此小题主要考查公路选址的区位条件。从地形条件分析,图示公路线所经地区,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故答案为:地势平坦 ,工程量小,造价低;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
(4)此小题主要考查气候与植被的关系。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降水较多。根据等高线判断,A处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等高线较密集,且位于背阴坡,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较B处差,土层薄与B地,所以其植被长势较B处差。故答案为: A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B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A地坡度较陡,土层较薄;B地坡度较缓,土层较厚。
13. (1)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的类型界天坑成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从图
形中获取信息及结合贵州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此题。喀斯特地貌的岩石按成因属沉积岩。根据材料提示,天坑是一种漏斗形岩溶地质景观,石灰岩地区地表水渗漏,地下河发育明显,石灰岩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溶洞,随着溶洞不断增大,在外力作用影响,洞穴顶部坍塌而形成天坑。所以天坑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
(2)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类型及地貌的形成原因。旨在考查学生结合图文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三大类岩石特点和外力作用包括哪些。梵净山“蘑菇石”岩性主要为钙质砂质的板岩,按成因属于变质岩。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板岩后经风化、侵蚀作用形成蘑菇状。
(3)本题主要考查常见天气系统。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准静止锋的成因及特点。从图中的锋面符合判断锋面类型是准静止锋,暖气团位于A侧,降水集中在B,A处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
(4))本题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丰富的原因,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喀斯特地貌特点及成因。图示地区为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但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渗漏严重。
第15页,共15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