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第一节 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16.1 二次根式
1. 二次根式的概念: 式子a(a?0)叫做二次根式.注意被开方数只能是正数或0。 2. 二次根式的性质 ①a2?a???a(a?0);
??a(a?0)②(a)2?a(a?0) ③ab?a?b(a?0,b?0);
④
aa?(a?0,b?0) bb16.2 最简二次根式与同类二次根式
1. 被开方数所含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2.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6.3 二次根式的运算
1.二次根式的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三次根式分别合并. 2.二次根式的乘法:等于各个因式的被开方数的积的算术平方根, 即 a?b?ab(a?0,b?0).
3.二次根式的和相乘,可参照多项式的乘法进行. 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那么这两个三次根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4.二次根式相除,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分子、分母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把分母的根号化去(或分子、分母约分).把分母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
ac+bc=(a+b) c(c?0)
a?b?ab(a?0,b?0). aa(a?0,b>0) ?bb(a)n?an( a?0) 第十七章 一元二次方程
17.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般形式y=ax2+bx+c(a≠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x叫做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 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开平方法,分解因式法 2.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
?b?b2?4ac?b?b2?4ac?b?b2?4ac3.求根公式x?:x1????????x2???;
2a2a2a△=b?4ac≥0 17.3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1.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 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21.一般来说,如果二次三项式ax?bx?c(a?0)通过因式分解得
2ax2?bx?c=a(x?x1)(x?x2);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
2.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时;
如果b?4ac≥0,那么先用公式法求出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再写出分解式
如果b?4ac<0,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那此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因式 3. 实际问题:设,列,解,答
22第十八章 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18.1.函数的概念
1.在问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设为x和y,如果在变量x的允许取之范围内,变量y随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他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叫做变量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
3.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是自称为函数解析式y?f(x)
4.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之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如果变量y是自变量x的函数,那么对于x在定义域内去顶的一个值a,变量y的对应值叫做当x=a时的函数值 18.2 正比例函数 1. 如果两个变量每一组对应值的比是一个不等于零的常数,那么就说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 2.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形如y=kx(k是不等于零的常数)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气质常数
k叫做比例系数;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域是一切实数
3.对于一个函数y?f(x),如果一个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关系式y?f(x),同时以这个函数解析式所确定的x与y的任意一组对应值为坐标的点都在图形上,那么这个图形叫做函数y?f(x)的图像
4.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且k?0)的图像时经过原点O(0,0)和点(1,k)的一条直线,我们把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叫做直线y?kx 5. 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且k?0)有如下性质:
(1)当k<0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一、三象限,自变量x的值逐渐增大时,y的值也随着逐渐增大
(2)当k<0时 ,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二、四象限,自变量x的值逐渐增大时,y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 18.3 反比例函数
1.如果两个变量的每一组对应值的乘积是一个不等于零的常数,那么就说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
2.解析式形如y?k(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其中k也叫做反比例系数 xk(k是常数,k?0)有如下性质: x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 3.反比例函数y? (1)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当自变量x的值逐渐增大时,y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
(2)当k<0时 ,函数图像的两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自变量x的值逐渐增大时,y的值也随着逐渐增大 18.4函数的表示法
1.把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用数学式子来表达------解析法 2.把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用图像来表示------图像法 3.把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用表格来表示------列表法
第十九章 几何证明
19.1 命题和证明
1.我们现在学习的证明方式是演绎证明,简称证明 2.能界定某个对象含义的句子叫做定义
3.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其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其判断为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4.数学命题通常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
5.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是题设,那么后是结论 19.2 证明举例
1.平行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9.3 逆命题和逆定理
1.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
2.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也是定理,那么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叫做另一个的逆定理
19.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19.5 角的平分线
1、角的平分线定理: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2、逆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包括顶点)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19.6 轨迹
1、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在一个叫的内部(包括顶点)且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3、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这个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9.7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定理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H.L)
2.其他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对于直角三角形仍然适用 19.8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定理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推论1: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推论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之骄傲便等于斜边的一般,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
19.9 勾股定理
1.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
2.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一条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条边的平方和,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9.10 两点间距离公式
1.如果直角坐标平面内有两点A(x1,y1) 、B(x2,y2),那么A 、B两点的距离
??AB?(x2?x1)2?(y2?y1)2
八年级 下册
第二十章 一次函数
20.1 一次函数的概念
1.一般地,解析式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的定义域是一切实数
2.一般地,我们把函数y?c(c为常数)叫做常值函数
20.2一次函数的图像 1.列表、描点、连线
2.一条直线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叫做这条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简称直线的截距 3.一般地,直线y?kx?b(k?b是常数,k?0)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0,b), 直线的截距是b
4.一次函数y?kx?b(b≠0)的图像可以由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平移得到 当b>0时,向上平移b个单位,当b<0时,向下平移b的绝对值个单位 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看图) 20.3一次函数的性质
1. 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具有以下性质:
当k>0时,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值增大而增大 当k<0时,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值增大而减小 2. 一次函数 y?kx?b?k?0? b?0 b?0 b?0 k?0 k?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