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北方地区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3 8:34:0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国北方地区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1、自然位置: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三大地理单元

2、政区:北方地区包括黑、吉、辽、京、津、冀、晋、鲁、豫、陇和宁的东南部、苏和皖的北部、内蒙古的东北部等。(注意边界线穿过的省级行政区)

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全部或部分、甘肃与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的北部。

3、经纬度位置:

34°N~ 53°N ,100°E~ 135°E 4、面积:面积占全国20%。

二、北方地区的自然区域特征:

1、地形特征

北方地区以平原和高原地形为主。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山东丘陵、辽东丘陵、长白山地、大小兴安岭与太行山等。

平原主要分布东部地区,地形开阔平坦,海拔较低。北部多沼泽,南部多低湿地和盐碱地。黄土高原沟谷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1)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 ①山地:西、北、东三面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所环绕 ? ②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沃野千里

(2)华北地区地形特征

? ①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成因—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沟壑地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 ②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Ⅰ范围:京、津、冀、鲁、豫、皖、苏 五省二市,自古有“中原”之称 Ⅱ形成:黄河、淮河、海河合力冲积而成,黄河是主力

Ⅲ特点:A完整,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滨海平原海拔只有4米左右);

B平原上有许多起伏和缓的岗地,岗间为浅平封闭洼地

窑洞的优点:①黄土具有直立性便于挖掘窑洞 ②具有冬暖夏凉,有利于居住

③不破坏地表地貌,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环境保护等 ④不占耕地,建设费用低。 ⑤亲近自然,有利于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

黄土的特性: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直立性强,质地疏松,很容易被流水冲走。

2、气候特征

(1)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旱和冬春季节多沙尘暴。气候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

年降水量400 ~800mm之间(长白山例外),降水自东向西递减,降水集中在7~8月。

夏季气温差别不大,除大兴安岭北端在16℃以下外,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冬

季气温都在0℃以下,但南北差异较大,华北地区多在0℃~-10℃之间,东北在-10℃以下。

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洪涝。

(2)东北气候及影响

①温度带:中温带为主,一月均温-8℃以下,年降水量东南部山地800毫米以上,其余400-800毫米,山地属湿润区其余为半湿润区。

南 中 北 温度带 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 作物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辽南各地) 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等春播作 以春小麦、大豆为主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 ②干湿地区:北部东部---湿润、中部---半湿润、西部---半干旱 发展农业的最主要制约因素:热量不足

不利条件: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受寒潮影响大;西部受风沙威胁大。

(3)华北气候气候:

暖温带为主,一月均温0至-8℃以下,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属半湿润区,山东半岛少量湿润区。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干湿地区 半湿润 (山东半岛东部属湿润区) 温度带 暖温带 气候类型 农业 半湿润、半干旱 暖温带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旱地为主的种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植业,耕作制度冬季寒冷干燥 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发展农业的最主要制约因素:缺水-春旱

不利条件:春旱,夏涝,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

3、主要河流、湖泊及植被:

华北方地区主要河流有:黄河(支流渭河与汾河);海河及其扇形支流(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以及京杭大运河。

东北地区主要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鸭绿江 主要湖泊:长白山天池、兴凯湖

植被:东北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长白山地区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落叶阔叶林。

海河泛滥的自然原因

1、从气候上看,海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2、地面缺乏植被的保护,使海河含沙量很大,泥 沙沉积,河床容易被淤塞。

3、从水系特点来看,海河是一典型的扇状水系,各条支流来的洪水,只从一个河口入

海,无法顺利渲泄,常常造成泛。

根治海河的措施

1.在主要支流的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并修建水库,以调节河流水量。

2.下游挖掘入海新河,分散水流。

三、北方地区的人文区域特征:

1、北方地区的人口与民族: (1)人口:人口约占全国的40%(面积占20%)。平均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其中东北地区人口相对稀疏,华北地区人口最为密集。

(2)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有满族、朝鲜族、回族等。 (3)习俗:

①主食:面食(黄土高原以小米为主食)

②房屋:土坏垒墙,室内有土炕(防寒、保温),黄土高原挖窑洞居住。 ③交通运输:过去,马拉大车;现在,以铁路、公路为主。 ④民间运动:溜冰。

2、北方地区的农业: (1)农业发展条件

①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土地资源面积广阔,黑土肥沃;夏季日照长,热量充足;纬度较高,冬季积雪厚,蒸发较弱,土壤水份条件较好;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

不利条件:东北地区全年生长期短,总热量相对不足,农作物的熟制只能达到一年一熟;,受寒潮影响大;西部风沙威胁大;且开发过程中,容易破坏草原和沼泽,导致生态恶化。

②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条件:

? 有利条件:平原广阔,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地资源面积广阔;夏季气温高,降

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黄河中下游地区秋季晴天多,热量充足,光照条件较好;华北平原地下水丰富;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 不利条件:水资源不足(春旱);多风沙、盐碱和旱涝(夏涝);土壤盐碱化严重-

中低产田较多。

③黄土高原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 有利条件:黄土疏松;光热条件较好;开发历史悠久。

? 不利条件:但水资源紧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2)特色农业

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机井与沟渠:北方地区耕地多为旱地,开渠打井利用河水、地下水灌溉,发展以旱作为主的耕作业。虽使农产品产量大增,但水源有限,而且用水多浪费。不少地方,河流断流,机井越打越深,前途令人忧虑。

中低产田特点: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多盐碱地、沙地,需要改造。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旱涝、盐碱、风沙

(3)主要农作物 ①农作物及分布

东北地区——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亚麻 华北地区——冬小麦、棉花、花生、谷子(黄土高原)

②森林分布

A、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森林宝库。

B、东北林区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中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白桦、紫椴等。 C、东北林区面积不断缩小,应合理采伐和保护森林。 D、东北林区的“三宝”:人参、貂皮、鹿茸。

E、华北森林面积很少,正建设“三北”防护林、平原绿化工程。

③温带果园——北方地区为我国温带水果的主要产区 苹果、葡萄、梨、桃、杏、柿等, 以苹果产量最大

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苹果的产量最大,黄河故道已成为全国最长的果园带

(4)东北自然条件分析与农业特色 ? 条件分析:

①长冬严寒但夏季温暖,日照时间较长,一年一熟;年降水量平均达400—600mm,属湿润半湿润区,灌溉水源充足。

②东北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遍布肥力较高的黑土,对农业机械化耕作极为有利。 ③冻土广布,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

④ 沼泽地面积很大,也已通过排干水分来开发利用,但在开发中也引起了气候变干,所以沼泽地开发不宜过量。

⑤ 本区纬度较高,热量资源不足,农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温度低时会受到低温冷害,农作物大幅减产。 ? 农业特色: ① 以玉米、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②以大豆、甜菜为主要经济作物,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甜菜产量占全国一半 以上,以松嫩平原为最多。

③其它经济作物有亚麻、柞树(柞蚕)、苹果、烤烟等。

(5)三大地理单元农业比较

植被特征 黄土高原 植被多为次生的灌丛、矮林,覆盖率低 黄土 旱田 一年两熟 谷子、苹果、枣 华北平原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棕壤和褐土 旱田 一年两熟 东北平原 以针叶林为主,在南部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 黑钙土、黑土 旱田 一年一熟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 主要产品 冬小麦、玉米、棉花、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花生、苹果、梨 菜、人参、貂皮、鹿茸 旱涝、盐碱和风沙 低温冷害 主要问题

水土流失,水旱灾害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北方地区 的文档
中国北方地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n74f8mvhe37lyd0yep3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