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外交战略的浅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6 9:00:1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国外交战略浅析

摘 要: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意识形态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映,同时它又反过来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文化方面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而影响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要使一国的外交战略更加科学化,就必须在超越原有意识形态限制的同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国家应该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对意识形态中的不合理部分进行匡正,使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做到合理的统一,共同服务于我国的外交战略。 关键词:外交战略;传统文化;意识形态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Analysed

Ji Tiesheng

Abstract:Different people,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ultures, a country's culture affects a country's diplomatic strategy. From one level to ideology of a country is a nation a reflection of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in turn affect the country a nation in the culture of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value orientation, which affects a country's diplomatic strategy. To make a country's diplomatic strategy more scientific, it must in beyond the original ideology limit at the same time, gives it new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ur country should u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ought essence of ideology in the in the reasonable part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rrect the ideology do reasonable, the unity of the common service in our diplomatic strategy.

Key words:diplomatic strategy;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y.

一、中国外交战略的发展历程 (一) 中国外交战略与意识形态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外交活动受着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中国的外交战略存在着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的思维定式,把世界划分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由于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在外交战略中存在着把外交对象划分为截然分明的非敌即友的绝对敌友观,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在此影响下,中国的外交对象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国家,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同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有了很大发展,但外交关系的重点仍然是第三世界国家。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起,中国外交战略在制定的过程中吸取了以往片面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划线的教训,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利益”为目标,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继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超越意识形态进行战略调整后,党又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对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外延做出了校正和完善。由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意识形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交战略中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并无矛盾之处,相反,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相得益彰的关系。对意识形态本身内涵和外延的科学认知( 赋予其更深的文化底蕴和理性判断)有利于我们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外交战略,有利于改变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对我们一贯的看法,使它们走出对我们认识的误区,从而有利于我们立更为良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形象, 最大限度地实现我们的国家利益。

(二) 外交战略向传统文化的回归

中国的外交战略虽曾一度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异同,但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家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没有哪一个国家愿意完全受制于意识形态而拒绝与他国交往。中国的外交战略开始逐渐地超越意识形态,提出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而努力。在这样的转变中,中国的外交战略又逐步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协和万邦”、“和合”等思想,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简言之,中国的外交战略经历了一个由过分强调意识形态、背离中国传统文化到逐渐突破原有的狭隘的意识形态的桎梏、尊重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

二、外交战略与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在对外交战略施加影响的同时,必然也会受到外交战略的影响而不断的发展变化。不同的外交战略在为本国实现国家利益的同时,也会对一定的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意识形态与一国的传统文化、外交战略存在着不可分割性。所以,我们又必须认清:意识形态与一国的传统文化、外交战略之间的不可分割性绝不等于对外交往中敌对状态的绝对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温和性、兼容性的特点,在外交战略中,过分强调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做法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相违背的。

三、赋予意识形态以新的理解以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外交战略,使之最大限度地为实现国家利益服务

(一) 赋予意识形态以新的理解的必要性

首先, 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战略而言,同属变量,如若界定不佳, 很可能会与中国外交战略呈负相关。所以, 淡化意识形态的作用、肯定和积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从方法论上讲,就意味着减小了变量控制的难度,从而增加最终结果的精确性。其次,我们必须注意到无论是对意识形态本身的认识,还是对意识形态在一国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中作用的认识都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再次,在目前的条件下强调超越意识形态并不是要完全否定意识形态在当前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中的作用,而是要不断地赋予我们所强调的意识形态以新的内涵和外延,使这种意识形态能更好地为我们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而服务。

总之,对于中国的外交战略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的宽广心胸和处世态度来改善因为过分强调意识形态观而造成的外交孤立状态和外交范围过于狭窄的局面,从而使我们的外交战略在全球化和一体化不断深化的今天,更具可行性,更好地为实现我们的国家利益服务。

(二) 对意识形态的新理解

党对中国外交超越意识形态的内涵、外延做出了进一步拓展。首先,在超越意识形态的内涵方面,坚持国家利益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又不否认国际社会存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通过调整、合作, 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其次,提出了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重要主张。从政治制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宗教、民族和文明等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当今世界存在着种类和程度各不相同的国家,我们应该认识和尊重世界的多样化。再次,将加强与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放在今后中国外交任务的首位,提出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全方位外交战略。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外交战略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与中国社会性质和外交战略价值取向的交集,这使中国外交战略向中国传统文化回归成为可能,这种回归发生的过程,也是对原有的狭隘的意识形态观自然而然的校正过程。

1.在外交观上都强调各方地位平等, 相互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 儒家文化向来主张各国在相互尊重、地位平等的基础上交往。在中国的外交战略方面, 强调各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平等, 强调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在外交行为中都强调诚信互利。在今天的外交中,力所能及地给予有关国家帮助,不附加任何条件;在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中发挥积极作用,不偏袒任何一方。中国传统文化从深处影响和塑造着当代中国的国际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渊源。

2.追求和谐的国际秩序

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流派众多,各种学说不尽一致,甚至相悖,但追求和谐的国际秩序却是各派都认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流派在追求和谐的国际秩序方面, 可谓殊途同归, 其最终指向都是冀望成就一个没有战争、和平协调的状态。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并不强求整齐划一,而是正视各方差异,肯定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强调“和而不同”、“海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外交战略的浅析 的文档
中国外交战略的浅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ndfo0m3a26k2tg1y0q9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