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合套中的北曲),亦当与昆曲传奇中的北曲一样?,即?为昆腔之北曲?(清徐大椿《乐府传声》)。这话不错,但说得绝对了一点,至少有几个例外:一、早期南杂剧,如《大雅堂乐府》,作于嘉靖37-39年间,其时昆曲因为魏良辅等人的改革正处在形成过程之中,还谈不上扩散流行,没有任何资料证明其已经属于?昆曲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二、王守泰《昆曲格律》:?明末的沈宠绥在所著《度曲须知》中曾说到:在那时以前还没有人象魏良辅之对于南词那样,对遗留下来的金元北曲进行唱腔和唱法的改革。但又庆幸地说:在他那时已有人在作这工作了。所以看来昆曲中北曲的获得发展,比南曲晚得多。?《度曲须知》今存明崇祯十二年(16390)原刻初印本,就是说北曲昆唱最早才是崇祯年间的事,此前,南杂剧中之北曲不是?昆腔之北曲?。三、沈宠绥《度曲须知〃曲运隆衰》:?盖南词中每带北调一折,如《林冲投泊》、《萧相追贤》、《子胥自剔》之类,其词皆北,当时新声初改,古格犹存,南曲则演南腔,北曲固仍北调,口口相传,灯灯递续,胜国元声,依然嫡派?。则北曲(包括南杂剧中之北曲)即在明末或以后,亦未必用?昆腔之北曲?。何况,?也找不到任何文献,提出金元北曲的改革,是属于什么人的成就。根据此点,我们有理由推断,由金元北曲发展成昆曲北曲,变革是不大的?(王守泰《昆曲格律》)。更何况,对南杂剧,管它是唱的(场上之曲)还是看的(案头之作),管它是昆山腔还是其他南曲声腔如弋阳腔,管它北曲是昆唱还是非昆唱,甚至管它是南词还是北调,它都是南杂剧。
参考文献:
1、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平朴社1932.6 2、卢前《明清戏曲史》,商务印书馆1935.6 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华书局1941-1949 4、《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12 5、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1 6、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1 7、王守泰《昆曲格律》,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6
- 13 -
8、王秋桂《善本戏曲丛刊》台湾学生书局1984.7-1987.11 9、姜书阁《说曲》,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6 10、张 敬《清徽学术论文集》,台湾华正书局1993.8
11、王守泰《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南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7 12、王永健《关于昆山腔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商兑》,载1995.2台湾《小说
戏曲研究》第五集
13、曾影靖《清人杂剧论略》,台湾学生书局1995.9
14、王永健《关于南杂剧的几个问题》,载《艺术百家》1997年二期 15、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7 16、齐森华等《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2 17、徐子方《明杂剧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8.1 18、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藉出版社1999.8 19、廖奔等《中国戏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10 20、戚世隽《明代杂剧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21、左鹏军《近代传奇杂剧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22、徐子方《明杂剧史》,中华书局2003.8
23、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7
- 1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