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2015年春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黄宗羲说:“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更无与为贤者矣。”黄宗羲的意思是( ) A.恢复宰相制度并使职务世袭 B.认为君主世袭致使相权弱化
C.主张挑选贤能的宰相协助皇帝议政 D.加强相权可以抑制君权,防止暴政
2.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立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D.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3.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州县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从以上的地方行政变化过程中,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地方行政建制不断变化,不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伴随历史的发展 C.古代王朝的中央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4.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都实行上计制度,即每年诸侯国的地方长官都必须把当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送到国君那里。国君把“卷”剖分为二,由国君执右卷,臣下执左卷。年终,地方官要到国君那里报核,国君根据官吏征收赋税等情况,对官吏进行考核。魏、秦实行上计制度的目的在于( ) A. 控制地方官吏 C.显示国王的权威
B.增加国家的收入 D.更好地考核官吏
5.《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日:‘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这一措施导致( )
A.宗法原则被彻底的放弃 B.七国之乱爆发 C.王国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D.土地兼并严重
1
6.亚里士多德说:“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是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这充分说明古雅典( ) A.珍惜个人自由,不屈从权威
B.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认为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C.重视参政素质的培养
D.人们善于从事政治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
7.《法学总论》中指出:“根据塞维尔帝和安多宁帝的批复,甚至妇女亦可提起控诉,但以受天性情感驱使而不能自抑者为限,例如母亲、乳母或祖母、姐妹等都可以提起控诉。其他妇女,如经大法官认为她旨在尽其责任,又不越出女性应有的雅淑,实本于天性情感而不能忍受加于受监护人的损害的,亦得提起控诉。”由此可以看出( ) A.罗马法注重保护妇女的政治、法律地位
B.罗马法提高了妇女地位,与男子一样享有法律地位 C.罗马帝国范围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古罗马的妇女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控诉权
8. 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 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紧张程度 B. 奴隶的地位有所改善
C. 这一材料体现了公民法的内容 D. 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
9.克利斯提尼根据地区原则划分阿提卡的基层组织。阿提卡被分成三个区域:(一)雅典城及其近郊;(二)内陆中央地带:(三)沿海地区。每个区域分为十个部分,名为三分区。三个区域的一个三分区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部落,这种部落并不是集合在一片毗连的地带的部落,而是跨三个区域的一种人为的集合,它唯有在公民大会表决期间才能集合起来。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壮大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 C.消灭贵族特权产生的基础
B.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D.为十将军的产生布局选区
10.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
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