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方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要求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相关规定,我校初步制定的健康促进学校实施方案如下所示: 一、主要目标
1、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2、通过学校、家长健康信息的传播与沟通,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3、加强干预措施,预防并控制学生常见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某些危险行为的发生。 二、工作原则
1、加强政策改革,营造支持性环境。制定健康促进的策略和规章制度;动员各班级和家长参与;强化、协调健康促进组织的发展。 2、开发人力资源,保证有效管理。争取各级领导对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增强和保持学校内外开展健康促进活动人员的能力;改善“健康促进学校”的管理,加强指导和评估。 3、强化干预活动,改变不良行为。开展一系列以学校、家长为基础的健康促进干预活动,降低危险因素和预防学生常见病及意外伤害的发生。学习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的生活技能.
4、开展监测、评价活动。加强学生常见病、意外伤害的行为危险因
素监测,改进获得资料途径的方法。分析学生健康发展趋势,研究和改进干预策略。 三、工作内容
(一)组织发展。组织发展是实施“健康促进学校”的关键和前提。 1、成立学校健康促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有专人负责。
2、制定“健康促进学校”有关规章制度。 3、学年工作计划包括健康促进内容。
4、将健康促进创建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
(二)政策保障。政策保障是实现目标的根本,它影响着学校的行动及资源的分配。需要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规章制定学校内相应的规定。
1、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中学生每天不超过国家规定时间。 2、体育锻炼:学生在校保证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3、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学生体验。 4、建立必要的学校卫生规章制度。
5、制定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制度(含免疫接种和传染病暴发的应急措施)。
6、制定并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和合理膳食营养的规定,同时落实相应的实施措施。
7、制定学生不吸烟、不酗酒等有关规定。 8、有意外伤害防止措施。
(三)物理环境。学校物理环境是指学校的建筑、设备、活动场所和学校周围的环境。
1、学校的建筑和设施符合国家有关学校建筑设计的规范和学校卫生标准;教室的采光、照明应符合《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黑板无裂缝、无反光、无眩光;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厕所有足够的蹲位;卫生室达到优秀标准。
2、学校的食堂符合《食品卫生法》的要求。食堂应符合《中小学校食堂卫生标准》并具有有效的卫生许可证;食堂环境整洁;食堂从业人员具有有效的健康证;食堂应制定合理营养菜谱,定期公布。 3、保持学校环境清洁卫生。学校环境卫生有专人负责,有定期清扫检查制度;教学用房和宿舍整洁;校园无乱丢废弃物、无烟头、无痰迹、无乱写乱画;厕所清洁,有消毒措施;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卫生清洁等公益活动。
(四)社会环境。学校的社会环境是指教职员工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三者的综合关系。
1、创造相互关心、信任和友好的学校环境氛围,树立良好的校风。
制定校训,并展示良好的校风;制定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措施;对特殊困难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2、注重学生心理和个性的良好发展。不歧视学习困难和有某些不良行为的学生;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帮助;理解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 (五)社区关系。社区关系是指学校、学生家庭和社区(镇、村)之间的关系。
1、学校与社区。学校在开展健康促进活动中应争取社区(镇、村)的支持与参与;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在社区(镇、村)范围内开展与健康促进有关的活动。
2、学校与家庭。定期开设“家长学校”或召开学生家长会,提供学生健康信息,督促家长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提高健康水平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家庭积极参与健康促进学校的活动。
3、社区(镇、村)与学校。社区(镇、村)应支持并参与健康促进学校活动,创导并维护良好的学校周围环境;社区(镇、村)范围内烟草销售商店应做到不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配合公安部门为学生交通安全和校园治安提供服务。
(六)个人健康技能。学生健康技能是指通过健康教育课程及其它活动,获得与年龄段相符的卫生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在促进健康方面更具自主性和责任感。
相关推荐: